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4日
陕北的色彩 燕园的回响
安塞农民画亮相北大国际文化节
  本报讯(记者 王爱荣 叶四青) 10月18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余泽玲,带着她的农民画作,走进北京大学,参加第二十二届国际文化节的“千潭映月·非遗传承与创新生态展”,一幅幅色彩浓郁、风格质朴的农民画,吸引众多师生驻足。
  北大校友李晶晶在余泽玲的《生态养鸡》画前欣赏良久,她感叹:“这些作品最打动人的,不是技巧的娴熟,而是那种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命体验。以前的陕北给人印象是黄沙漫天的贫瘠,但是在这幅画作中,我们看到了绿色的新延安,感受到的是传统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也让我们重新思考艺术的‘本源’。”
  “我是农民,画的是我的生活。”面对师生们关于创作技巧与色彩搭配的询问,余泽玲的回答朴素自豪,“从前陕北的土地是贫瘠荒凉的,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生命的热情却是绚丽无比的。”她耐心地为观众讲解每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分享如何将剪纸的镂空技艺转化为绘画的构图语言,以及如何将那饱满的红色、明艳的蓝色、深沉绿色运用在她的画作中。
  余泽玲的艺术之路始于剪纸。作为“ 安塞剪纸”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将剪纸艺术中的造型方法和美学理念融入农民画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她的画作《陕北唢呐》中,她将剪纸的镂空感与刺绣的色彩层次用画笔巧妙呈现,既传统又现代,展现出非遗艺术在当代的无限可能性。
  此次展览不仅是非遗作品的静态展示,更是一场动态的共创实践。余泽玲也与其他非遗传承人、科学家、艺术家和高校师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恰如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负责人在开幕式上所言:“我们正在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动态共创的历史性转型。”
  夕阳西下,展厅内依然人流如织。余泽玲站在自己的画作前,继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师生们交流着。来自革命老区延安的艺术种子,正在燕园这片学术沃土上悄然生根,而古老的非遗技艺,也在这场跨越地域与学科的对话中,焕发出崭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