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4日
杜甫川
婉晴
  杜甫川在唐代时原本叫牡丹川,因盛产牡丹而得名。后来,杜甫在此留下足迹,便被人们叫作“杜甫川”,亦有“少陵川”之称。
  杜甫川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七里铺东,是延河的支流南川河流经之地。 1995年,我初到延安,踏入杜甫川,便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石子铺就的公路与我家门前的大马路颇为相似,路两旁是碧绿的庄稼,半山腰散落着庄户人家。一条小河细浪潺潺,两岸垂柳倩影婆娑。放眼望去,延安农校、医学院、财校等几所中等院校掩映在绿水青山之间,十分醒目。
  河上无桥,我踩着水中放置的垫脚石,三跳两跳过了河。延安农校的教学楼临河而建,我恰好坐在靠窗的位置,一转头便能看见窗外不远处那条笔直的石子路。自踏入延安农校之日起,我常常看到杜甫当年走过的那条路。
  一条路看得久了,难免会浮想联翩,更何况这是一条杜甫走过的路。闲暇时,我总喜欢望着窗外发呆,幻想中的杜甫一次次地从眼前的公路上走过。当然,当时应该是一条窄窄的、凹凸不平的泥土小路。小路旁零星地住着几户人家,偶尔传来鸡鸣狗叫和人语声。杜甫脚穿草鞋,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走过,露水打湿了草鞋和裤脚;或者他身着长衫,头戴斗笠,骑着毛驴,嘚嘚前行,田园里的农人抬头张望;又或者他是挑着一担热气腾腾的老豆腐,一边吆喝,一边颤悠悠地走过,初升的太阳把他的身影拉得细长。
  在众多的幻想中,我最喜欢杜甫挑着热豆腐走过的场景。穿草鞋显得太凄楚,有苦行僧之感;骑毛驴则让我想起“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场景。何况逃难中的杜甫穷困潦倒,哪还有毛驴可乘。热豆腐多好啊,充满了人间温暖的烟火气息。在陕北,在延安,与朴实豪爽的当地百姓一同挑担热豆腐叫卖,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翌年,安禄山率军攻占长安后,杜甫携家眷逃至富县羌村避难。七月某日,他在茶坊赶集,欣闻唐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八月初,怀揣着爱国忧民之心,杜甫告别家人,沿洛河流域北上,渴饮山泉水,饥食野山果,一路风尘仆仆,从甘泉的石门蹬石攀岩,翻越大山,来到延州境内的毛堡则。只见群山环抱,一峰突起,山寨隐于丛林间,饥渴难耐的杜甫叩开寨门,向一户人家讨了一碗水喝。在关帝圣君庙院的老槐树下休息片刻后,继续赶路。
  行至万花山,银色的月牙,已摇摇晃晃悬上了深蓝的天空,杜甫疲惫不堪,望见一茅屋亮着灯光,上前敲开木门。一老伯正在灯下做豆腐,听说他是长安来的杜甫,赶忙让进屋里,端上一碗热豆浆、一块热豆腐,一边请杜甫食用,一边询问长安失守的经过。那一夜,两人畅谈甚欢,结为忘年交。于是,杜甫添柴烧火,老翁点卤水分浆,赶天明时两担豆腐做好,一人挑了一担,沿着牡丹川一路叫卖,向延州城走去。这便是后来有人把杜甫川称为“豆腐川”的缘由。
  话说杜甫和老伯来到七里铺,卖完豆腐已是黄昏了。老伯将卖豆腐所得铜钱给了杜甫作路费,匆匆离去。延州城被安禄山的叛军占据,杜甫徘徊良久,不敢贸然入城,夜宿于城南的石崖之下。此时的杜甫头枕草鞋,身披月光,心中充满美好憧憬,却不知这是他颠沛流离苦难人生的开始。
  次日,杜甫离开延州城,途经安塞西北的芦子关时,被叛军俘获,押解回长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在长安狱中,杜甫写下这首情真意切的《月夜》诗篇,千百年来,依然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后来,杜甫与家人聚散离合,辗转奔波,又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经历了流离失所、兵荒马乱的苦难,杜甫写下了“三吏”“三别”。在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后,他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出了对百姓的同情和祝愿,扣人心弦,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
  如今的杜甫川,高楼林立,万家灯火。杜公祠,静谧中透着庄严,古朴里蕴含着诗韵。倘若撒贝宁带杜甫穿越回千百年后的现在,当杜公站在当年走过的杜甫川、夜息枕鞋的杜公祠前,不知他会发出怎样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