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吴起人。师范毕业后,我留在了延安教书,可心里那股对家乡的牵挂,就像黄土坡上的山丹丹,总在不经意间红遍了思绪。
九月的吴起,天高气爽,山峁上的谷子沉甸甸地弯着腰,金浪翻滚。一大早,我就赶回了老家,去后沟里摘了把带着晨露的豆角,又从窖里取了几个红皮土豆——今天要给城里来的学生们做咱吴起最地道的“剁荞面”。这面,是当年红军胜利到达吴起时,乡亲们端给战士们的暖心饭,如今成了我招待贵客的最高礼遇。
荞面要用刚磨好的,带着淡淡的麦香,加温水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像揉着一团韧劲十足的云朵,醒上半个时辰。剁面可是个力气活,我搬来家里最沉的枣木案板,把面团按扁,拿起那把磨得锃亮的大菜刀,手腕一沉,“噔噔噔”的剁面声就在窑洞里响了起来。刀刃起落间,细如发丝的荞面条就排着队落在案板上,根根均匀,带着一股子利落劲儿,抓一把提起来,垂坠得像银丝,又像流淌的月光。锅里的水烧开了,下面煮三滚,捞到粗瓷碗里,浇上提前炖好的臊子:五花肉炖得酥烂,入口即化;土豆块吸饱了肉香,绵软沙糯;豆角段青绿鲜亮,带着山野的清新。最后撒上一把葱花,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勾得人直流口水。
学生们围坐在土炕上,捧着碗就忍不住吸溜起来。有个小姑娘吃得鼻尖冒汗,仰着脸问我:“李老师,这面也太香了吧!”我笑着摸了摸她的头:“香的不只是面,是咱吴起人的实在。当年红军来了,乡亲们把仅有的口粮都拿了出来;现在你们来了,我也把最好的东西端上桌,这剁面的力道,就是咱吴起人待人的诚意!”说着,我又给她添了一勺臊子,“不够再盛,管饱!”
午后,我领着他们去看吴起镇革命旧址。站在当年毛主席指挥“切尾巴”战役的胜利山上,望着远处层层叠叠的窑洞,我指着说:“那时候,咱吴起人就是红军最坚实的靠山。战士们住咱的窑洞,吃咱的小米,乡亲们抬着担架送弹药,跟着队伍一起打胜仗。咱吴起人,向来都是实打实的实在,对自己人,从不藏着掖着!”学生们听得入神,有人问起吴起现在的样子,我顿时打开了话匣子:“你们看,现在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光伏板铺满了荒山坡,退耕还林让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咱吴起不光有光荣的红色故事,还有这绿水青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傍晚,学生们要走了,非要塞给我饭钱。我把钱推了回去,笑着说:“到了吴起就是一家人,吃碗面算啥?下次再来,我给你们做吴起的油糕,让你们尝尝咱陕北的甜!”他们握着我的手连连道谢,我摆摆手:“别谢,记得常来看看咱吴起的山,尝尝咱吴起的饭,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转身回到窑洞。锅里的面汤还冒着热气,空气中飘着熟悉的臊子香。这碗剁荞面,盛着的是吴起人的实在,更是我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无论我走多远,永远都忘不了这碗面的味道,忘不了这片土地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