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中国商业创始人”夏朝中期商部落首领王亥,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发展起商业雏形,被尊为“华商始祖”“中路财神”。周武王灭商以后,商朝遗民为生计果腹,到处奔波做买卖,长久以往,便形成了固定的职业,周人称之为商人,这种职业则为商业,商人这一称谓正式出现。西周时期,商业活动频繁,货币需求增加,流通的货币有骨币和贝币。到春秋战国时期,富商和商业中心出现。商代先民用贝币和骨币铸就了最早的商业网络。
今天的海南自贸港,每天平均有数千箱的集装箱流向全球,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海南从来都不缺少历史纵深,缺少的是如何将文化势能转化为经济动能的现代密匙,如何在自贸港平台下,打造人文经济的春天?今年以《哪吒之魔童闹海》《浪浪山小妖怪》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享誉海内外,让我们看到以文化为主的人文经济的发展势头和潜力。对于海南来说,海南有独特的人文与自然风光,不能简单复制其他文化模式,而在于创新“政策体制模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海南人文经济发展提供了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观点。因此,文化优势可以转化为捍卫国际战略利益的无形力量。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这些都为城市发展开辟了新范式,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为海南新型文化业态蓬勃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发展人文经济的重要手段,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文明连续性的实体显现和重要载体,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谱系,是文化基因的浓缩,承载着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做好海南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复兴并举,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尤其要做强东坡文化、冼夫人文化和南海沉船文化,点亮城市底色。依托海南文物与文化遗产固定资源开发更多全新年轻化、生活化、流行化系列产品,增加中华文化的韧性,此举是海南人文经济发展的友好途径。
海南寻求与惠州、新加坡的国内外合作,加强文化软实力构筑,建立东坡南洋文化节并生产相关文化产品是海南人文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软实力是构筑人文经济的魂脉,借助数智技术升级文化产业,做大人文经济,传统文化可以发挥桥梁作用,推动新消费场景的创造和跨界合作的深化。加强虚实经济的结合,做强海南数字安全有序出海,畅通跨界合作与生态构建渠道,畅通文明交流。正如《浪浪山小妖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加入一样,海南做强人文经济,需加强民营文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实现自我突破,实现产业的迭代升级。例如,通过IP开发与数字化运营,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和元宇宙技术复刻冼夫人俚汉生活场景,据此开发沉浸式社会治理体验游戏,推动琼剧、山歌等非遗技艺的商业化推广,打造“文化+免税购物”“文化+乡村游”等特色产品,突出海南人文经济的独特性与前瞻性。 (作者单位:中共儋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