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将“大思政课”从理念倡导推向实践深化阶段。当前,思政教育面临学科壁垒、学段断层、资源分散等现实挑战,亟须以一体化视角破解难题。
一、一体化“大思政课”的学理根基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关系的系统性引导,实现人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频共振。“大思政课”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场域,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运用。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大中小学需通过目标衔接、内容递进及方法适配形成育人合力,而“大思政课”进一步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网络空间等纳入教育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从“单一课堂”向“多元场域”拓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理论的实践创新。
二、当前“大思政课”一体化的核心矛盾
1.课程协同不足:学段目标内容的断裂性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虽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但各学段目标设计存在重复低效或断层脱节的现象。例如,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与高中“思想政治”及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题重复出现,但深度与呈现方式缺乏梯度。
2.资源整合低效:家校社协同的碎片化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资源尚未形成有机整体。家庭层面,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难以将德育培养自觉融入日常教育;学校层面,教学过程重课堂轻实践,难以引导学生将理论内化为行动;社会层面,网络多元价值观冲击与优质思政资源数字化供给不足,难以形成“大课堂”的聚合效应。
3.评价机制缺失:实践效果的模糊化
现有思政课评价多聚焦“知识掌握度”,对“价值认同度”“行为转化度”等深层目标缺乏科学评估工具。实践教学,如红色研学、志愿服务等的效果评估主要依赖于主观反馈,缺乏量化指标与跟踪反馈机制,导致“重形式、轻实效”问题尤为突出。
三、一体化“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1.目标一体化: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目标,分学段设定递进式任务:小学阶段注重“情感认同”,中学阶段强化“思想奠基”,大学阶段深化“理论自觉”。同时,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家校社一体化”“学践研一体化”目标协同,确保各主体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同向发力。
2.内容一体化:构建螺旋上升的教学体系
以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编教材为基础,结合不同学段认知特点优化内容设计:小学多以“生活场景”为载体,中学则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大学强调“理论深度”的提升。同时,分学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避免简单重复,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的进阶。
3.评价一体化:完善科学有效的反馈机制
构建“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与“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相结合的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结果性评价不仅考察知识掌握,更注重价值认同与行为转化。同时,利用数字化平台跟踪学生思想动态,实现“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本文系2025年沈阳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DSZ-2025-129);2024年度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课题(项目编号:SYJG2024102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