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0日
让法治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
谭倩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现基层长治久安的关键要素。但是法治在助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存在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法律法规待完善、执法规范不力、司法保障不足等问题,为推动基层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完善立法工作、规范基层执法、强化司法保障。
  一、加强法治宣传,提高法治意识
  构建精准化、长效化普法体系。坚持抓普法促治理,针对基层常见法律问题,编制《乡土法律指南》,用方言故事、漫画图解等形式阐释法律条文;依托“法律明白人”队伍,建立“一户一策”普法档案,定期开展“法律夜校”“田间普法课堂”等活动,确保普法教育常态化、个性化。
  推动法治文化与基层传统融合。将法治元素融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基层文化载体,打造法治文化墙、乡村法治书屋等实体阵地。
  搭建多元法治实践平台。建立“村民议事厅”“社区法治论坛”等协商平台,将群众意见纳入村规民约修订、社区治理方案制定全过程,让群众在“法治主人翁”角色中增强法律信仰与法治意识。
   二、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基层法律
  拓宽参与渠道,创新动员方式。搭建“ 线上+线下”立体参与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政务App开设立法意见征集专栏,设置简易问卷和留言功能,降低参与门槛;在社区、乡村设立流动意见箱,定期开展“立法进村居”宣讲活动,结合典型案例解读立法内容,激发群众参与兴趣。
  强化培训指导,优化意见处理机制。建立分级培训体系,邀请法学专家、立法工作者对基层人员开展法律知识专题培训,提升其法律素养和工作能力;针对重大立法项目,组织专家团队下沉基层,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辅助群众理解法律草案,引导提出建设性意见。
  健全闭环反馈,推动经验共享。制定立法意见反馈标准流程,明确规定在草案审议、修改等关键节点向群众公开意见采纳情况;建立基层立法优秀案例库,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做法。
  三、规范基层执法,提升执法水平
  化解基层执法权责模糊困局,需健全权责体系。编制权责清单,明确部门职责边界,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基层实际需求精准配置资源,强化人员与技术保障,确保权责统一、执行有力。
  扭转基层执法程序失范局面,应推进规范建设。制定标准化执法流程手册,细化各环节操作标准;运用执法记录仪、电子卷宗等技术,实现执法全程留痕、回溯监督;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与考核,提升人员法治素养。
  打破基层执法协同不畅僵局,要完善联动机制。搭建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破除数据壁垒;建立联席会议、联合执法等制度,促进部门间常态化协作,形成“信息互通、问题联治”的执法合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四、强化司法保障,维护公平正义
  优化队伍配置,充实专业力量。动态调整基层司法编制,扩大法律专业人才招录比例;建立跨区域人才交流机制,鼓励优秀司法人员下沉基层。同时,完善薪酬福利体系,设立基层司法专项津贴,优化职级晋升通道,增强岗位吸引力与队伍稳定性。
  强化部门联动,健全协同体系。搭建基层司法联动平台,制定部门协作清单,明确公安、信访、社区等单位职责边界,实现信息实时共享。要进一步做深做实实质解纷、源头预防、府院联动、多元化解、数助决策、司法建议等工作,积极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
  推进智慧司法,创新服务模式。加大基层司法信息化建设投入,推广电子卷宗流转、线上调解等数字化应用,打造“互联网+司法”服务平台。针对偏远地区,配备便携式智能终端,开展巡回数字化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基层司法服务效能。  (作者单位:中共恩施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