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花
  喜欢文学的我,同样喜欢陕北文化。中外许多作家对故土倾其一生也不能写尽,它是文学爱好者的生命之源。诚然,孤陋寡闻的我也想多方位了解陕北文化,如陕北的人文历史、地域历史、各板块的分界线以及风土人情等。有关《故土刘坪村的历史》一文刚写毕发表,今年又幸运拜读《延安文化》执行总编傅鹏飞老师的著作《老陕北》。捧起书本的第一时间,我就沉醉在他自序中介绍的黄土高原的地理板块形成、陕北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地域特色,以及人类蛮荒时期陕北人生活的地域与人文历史。
  《老陕北》全书收录260多篇文章,20余万字。作者独辟蹊径、曲径通幽,深入解读陕北地域、人文等在时空岁月中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全书分为“风土追寻”“风物访古”“风俗掠影”“风情视野”“书外心语”五部分,还配有陕北行政版图在华夏地理位置的简易图、陕北行政区域图、陕北交通旅游图、陕北地势河流图,以及作者自拍的蕴含陕北地域文化、具有特殊意义的山川、河流、建筑照片。其中前五幅图的每幅图旁,都附有简易的概括说明。全文图文并茂,从酌理凝虑到搦翰成篇,为广大读者呈现出厚重的大陕北古老文化,揭开陕北在华夏大地上潜藏着中华民族诸多历史风云的神秘面纱,还给读者一个具体、真实的印象中的陕北。
  《老陕北》以高瞻远瞩的视角,纵观陕北历史,追根溯源、言出有声、声出有据、谨小慎微;语言辩证、语气平和中庸,内容厚重、详实。
  《老陕北》一书的叙述从面到点,密密麻麻却又经纬分明、绵绵若存地衔接起陕北在历史长河里的风云变化。如《因势利导,掘土穴居》一章中关于陕北高原形成的介绍:早在两千至三千万年前,强劲的西北风把中亚一带的飞沙走石带到鄂尔多斯地台,在空气搬运过程中,由于空气的热胀冷缩、分化,最终蜕变为颗粒细小的黄土,日积月累造就了当下的黄土地貌。
  书中在描述陕北窑洞时,不仅从窑洞的数量、规模、风格上都进行详细介绍,后文还从《诗经》中探寻窑洞的出处,又借用专家考证指出:黄帝部落时期,人类从树上下来直立行走后进入洞穴;商周之际,窑洞已得到普及。每一段叙述皆有理有据、引经据典,令人信服。
  书中语言简洁明了,寥寥几笔便勾勒清晰。以下是对陕北修建窑洞过程的描述:选择“土质好、干燥、向阳、避风、便于出入之地”,这是选地;刨开土层、垂直向下、削平崖面,确定窑洞位置,深入一两米,向四围拓展,凿成桶型,细细刮平内外,调和稀泥抹光四壁,凿烟囱、盘炕,工程完毕。
  《老陕北》一书除了蕴含诸多厚重的陕北文化,言辞语气间还总有意无意流露出一种作者对土地、农村前途及社会诸多问题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透过他的文字,能感受到作者作为文化人对社会自觉且深沉的担当。
  例如在《黄土地质公园》一文中,便可管中窥豹见其忧患意识:“今天塬的面积仍在减少,黄土地质公园的变迁是整个黄土高原变化的缩影,说明我们生存的家园在不断恶化……那么,水土流失的量度与绿色环保工程维持水土流失的量度,孰大孰小?是否已经相持?”提出问题后,作者又提供了解决方案,建议参照“米脂西沟……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打坝堰,高山远山森林山,近村阳坡建果园,破地退耕与牧草,陡坡立地种柠条”的水土保持经验… …
  “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没酒喝凉水”,或许我们正在犯这样的错误。“物质与文化协调发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协调”二字中,有太多问题值得思考。这岂不是当下的社会通病?再如《老陕北》中的一段文字:陕北穷得有名,富得也有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今天,陕北的富裕建立在经济结构一枝独秀,运行方式暴风骤雨,生态环境缺乏保护,精神文化日渐沦丧的基础上。资源有限,而对富裕的追求是没有边际的;一旦资源耗尽、环境恶化、文化衰竭、生存基础瓦解,届时一切都将归零……对于今日的富庶,我们在心里总是蒙着一层疑虑与恐慌。
  作者文风睿智,笔尖谨慎、准确,切入实际情况,可谓尽职尽责、名副其实地关注、担忧着这一方热土。
  文化服务于社会生活,《老陕北》的亮点还在于穿插了诸多不同笔体的“弦外之音”文字,内容多为对土地、社会的关注、思考与见解等。作者如春蚕织梦,辛劳著成《老陕北》,字里行间满是对黄土地貌的热爱。
  我们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