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3日
三支“轻骑兵” 服务到家门
通讯员 张曦 记者 刘晶
  在延川163个行政村,村级志愿队、农技员、文化工作队恰似三支“轻骑兵”,脚踩黄土、心怀乡亲,把服务送到家门口,为乡村振兴添了把“旺柴火”。
   志愿队:暖心事办进心坎里
  “政策讲得再细,不如多跑一趟;话说得再甜,不如真帮一把。”高家千村志愿者高小虎的这句话,是志愿队的行动准则。
  村民王大叔对着医保报销单犯难,条款绕、流程杂,手里攥着单据直搓手。高小虎闻讯上门,坐在王家炕沿上,把“统筹基金”“起付线”等专业名词换成“大白话”,直到王大叔点头说“懂了”。
  村里老人多不会用智能手机,志愿者宋佳佳成了“手机管家”:李奶奶想跟外地孙子视频,她手把手教操作;刘爷爷不会线上缴医保,她拿着老人手机一步步完成。
  “佳佳比自家娃还耐心哩。”老人们常念叨。
  针对乡亲的“急难愁盼”,志愿队更不含糊。高家千村种苹果的农户多,不少人靠“老经验”种果,产量、品质没保证。
  志愿队立刻联系县农业农村局专家,把“课堂”开在苹果园——专家蹲在果树下教疏花套袋,村民们拿本记、用手机拍,疑问当场解答。
  想搞庭院经济的村民也有了“定心丸”,志愿队请来村里种植能手,分享育苗控温、病虫害早防的“窍门”。
  如今,村里不少小院辣椒红、黄瓜绿,成了“增收园”。
   农技员:田间“问诊”护好“ 钱袋子”
  关庄镇太相寺行政村的董文杰,种了三个西红柿大棚,本指望多挣些钱,可连续十几天的雨让他愁得睡不着:“棚里又冷又潮,叶子发黄、果子裂,一季收成就要泡汤。”
  村里得知后,第一时间联系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员。第二天一早,技术员踩着泥路钻进大棚,翻叶查看、摸土问诊后说:“这是低温高湿导致的霜霉病,裂果是湿度忽高忽低闹的。”他给出方案:“先用硫黄熏蒸器降湿度,再喷针对性杀菌剂,5天一次、连喷两次,再调整通风口开关时间。”
  几天后,董文杰的大棚变了样,发黄的叶子转绿,新果没再裂。“多亏技术员上门,不然一年辛苦全白费!”他笑着说,眼角皱纹都舒展开了。
  这样的“精准服务”在延川田间很常见。大禹街道贺家湾行政村的李真海种了15亩玉米,“接到村里通知,我赶紧叫八九个人抢收,已经收了两天,再有一天就完了。”
  为减少损失,农技人员迅速下村支招:“优先抢收籽粒乳线消失、基部有黑层的成熟玉米,用手掰穗能少掉籽粒,还能当场挑出坏果穗。”他们还反复叮嘱:“千万别雨天作业。土软易滑倒,籽粒吸水膨胀一碰就掉,损失更大。”
  靠着这法子,乡亲们顺利收完玉米,护住了“钱袋子”。
  文化队:“流动舞台”搭在家门口
  若说志愿队、农技员是延川惠民服务的“毛细血管”,那覆盖163个行政村的文化惠民演出,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主动脉”。
  2025年初,延川县制订演出计划,由山花文化演艺集团承接,保证每个村都能看上精彩演出。
  演出地点更贴心,就搭在村民家门口。文安驿镇、贾家坪镇的村里,“流动舞台”一支、红布一挂,乡亲们不用往县城跑,搬个小板凳就能看。
  “以前看戏得骑车去县城,现在在家门口就成,方便!”老人笑着说。
  舞台旁还设了农业技术咨询区,县农业农村局专家坐镇,解答种植难题、送技术手册,村民说:“看场戏还能学技术,这趟值了。”
  这些演出不只是“热闹一场”,既填补乡村文化空白,解决“看戏难、看戏贵”,让乡亲从“有戏看”升级为“看好戏”;又活化陕北道情、说书等非遗,给青年演员实践机会;更用文化凝聚人心,让村里氛围更和谐。
  从志愿队的“小事帮衬”,到农技员的“田间守护”,再到文化队的“舞台送暖”,延川的每件事都围着“让乡亲日子舒心、有奔头”转。这几年,延川更抓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筑牢“精神地基”。
  文明创建红红火火:建成国家级文明镇1个、文明村1个,多个市县级文明村镇;办家风书画摄影展、建家风场馆,让好家风浸润生活;开展150余场理论宣讲、500余次文明实践活动,发放1万余份宣传资料,300余场文明单位共建活动,让村与单位拧成一股绳。
  “美丽家园”创建不含糊:163个村全员参与清洁行动,清垃圾1600余吨,建成2个省级、9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宣传《延安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引导村民养成文明习惯——路上没了垃圾,院子干干净净,邻里更和睦。
  这些举措与志愿帮扶、农技服务、文化惠民拧成劲,让乡亲“钱袋子”鼓起来、乡村“精气神”旺起来。如今的延川,山更绿、村更美、笑容更多,志愿队还在走村入户,农技员仍在田间奔波,文化演出的锣鼓还在山谷回响——延川的乡村振兴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