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助大学生现场 夏蓓蓓 摄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夏蓓蓓
在富县安子头村,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庄,现在生活着近300户孙家人。
时代更迭,不变的是孙家人一直延续至今的勤劳朴素、相亲互助、热爱生活的淳朴民风… …
不一样的婚礼 国庆时节,家人在村上为在外工作多年的孙晓磊举办了一场不一样的婚礼。
过事的前几天,自家院里挤满了前来帮忙的乡亲们,蒸馍的、杀猪的、搭棚的……叔伯婶嫂们忙活着、闲聊着,欢笑声溢满小院。
更让他意外的是,在村里红白理事会的主持下,酒席上烟酒加起来不过百元,18桌酒席荤素搭配、色相俱全,村民们聚在一起红火热闹,这让在外见惯大酒席的他,直呼“接地气”。
“ 一场事光酒席这一项能省8000元,家里的负担轻了。”孙晓磊说,“这都是村里实行的‘28123’制度的功劳。”
“28123”,即不超20元的酒,不超80元的烟,门户随礼不超过100元,酒席不超过20桌,一桌子300元的饭菜,这不仅减轻了村民的负担,还刹住了奢靡攀比的风气,村民们在互帮互助中人情味更浓。
育一棵好“苗” 每年8月份,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的那几日,一个红色的捐赠箱会准时放在村委会门口,村民们或多或少都会捐赠一份心意。
除此之外,村里在外工作的爱心人士还成立了爱心服务中心,从2022年开始,和村民们一起为村里筹集8万余元用于资助大学生。
4年来,接受捐赠的27名大学生,人均1000元。更有意义的是,每年暑假村里举行的“育苗计划”,更是代代孙家人反哺乡亲的感恩之行。
“ 今年暑假我给村里的孩子们补习语文。”在延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读的大学生孙王翠说,“上大学的时候村里资助了我们,现在是我们回馈的时候了。”
跟她一起给孩子们补课的还有8名大学生,都是村里这几年考出去的。
这是安子头村下的一盘好棋,“育苗计划”从2023年开始实行,一到寒暑假,村里的大学生当老师,各家的孩子来上课。这不仅让孩子们受益,还解决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不会因为农忙时或无暇管孩子而出现其他安全事故。
“‘ 育苗计划’有课程表、时间表,不仅教学科知识,还教艺术类,大学生擅长啥就教啥。”村支部书记孙广义说,“4年来,每年前来授教的大学生有八九人,来上课的小学、初中的孩子有50余人。”
薪火相传,代代相守。助学捐赠、“育苗计划”是对安子头村“兴学重读传家,明礼修为育人”优良传统的传承延续。
高跷一直传下去 在安子头村,人人都会一门绝技——高跷。下到5岁孩童,上到70岁高龄老人,无人不通,无人不精。
这项传承了300年的技艺,是每个孙家人自小就看、就学、就会的本事。14岁的少年已能驾驭近两米的高度,10岁以下孩童的高跷也有50厘米,绑腿、起行、前进、扭动、跳跃,如履平地,来去自如。
孙家人踩着高跷走上了“富县过大年”的舞台,走上了“延安过大年”的展演,更是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荧屏,让世人惊叹连连。
不满于此的孙家人,誓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 现在吉子现中心小学开设了高跷课,我们的娃娃要把这门非遗技艺一直传下去。”村民孙新启被学校聘为高跷老师,每周都会去给孩子们教授。
高跷,不仅在这里世代相传,更让每一位孙家人的心气聚在了一起。
时至今日,锣鼓一响,孙家人都会齐刷刷聚往村广场,化戏妆、戴行头、绑好腿,互相搀起,拟鹤起舞,一场红红火火的高跷又扭起来了。
正如他们越过越好的日子,在和谐文明的乡风照拂下,乡村振兴这面大旗举得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