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洒遍山乡,吴起县的村落里满是不一样的热闹——没人再比谁家红白事排场大,反倒常凑一起聊“咋把日子过出文明劲儿”。
田埂边、院落里、村部旁,一个个关于新风的故事,正顺着洛河的水,漫进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以前村里办丧事,规矩多、花钱多,现在简办,省事儿又省钱。”最近,白豹镇王湾村党支部书记袁永军说起村里的变化,脸上满是笑意。
曾经,王湾村办场婚礼前前后后得花好几万元,村民冯向阳至今记得那份压力:“彩礼、酒席、嫁妆,哪样都得花钱,愁得觉都睡不好。”
如今再提办事,冯向阳算起了实账:“现在婚事简办,省下的钱能给孩子们创业用,这账算下来太划算了。”
不光是王湾村,现在吴起县文明乡风就像清泉,慢慢滋润着人心。该县借着和美乡村建设的机会,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治理拧成一股绳,靠着改机制、整环境、树文化,让那些老规矩、坏风气慢慢少了,新风正气越来越浓。
为了让群众真正接受新风尚,吴起县下足了功夫。
“抵制高额彩礼 倡树婚俗新风”“丧事简办惠百姓”这类宣讲活动,在各村镇办了30多场;公众号、视频号上,40多次播放“讲文明树新风”的公益广告;《深化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读本、婚事丧事简办倡议书,累计发了8600多份。
就这么一点一点引导,村里渐渐形成了比文明、树新风的好氛围——有人办事只摆几桌家宴,有人主动降低彩礼,还有人把省下的钱捐给村里修公益设施。
乡风要文明,邻里矛盾也得化解好。
今年5月,王湾村的玉米地里就闹了点小矛盾。
73岁的王进和同村的王治,蹲在田埂上争得面红耳赤——王进说王治挪了地畔占了自己的地,王治说自己是按原来的地界弄的,俩人各说各的理,谁也不让谁。
这时候,调解员王东邦赶紧从村部赶过来。他没先急着评理,而是蹲下来帮俩人拍了拍裤腿上的土:“老哥俩别上火,地畔说不定是去年雨水冲得挪了位置,咱先去‘小院说事’好好聊。”
到了村部的小院里,老槐树下的石桌旁,王东邦掏心窝子地跟他俩聊:“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为这点地伤了和气不值当。”
最后建议王治以后动土前先跟王进打声招呼,还让他多帮王进干点农活。
这么一说,俩人都松了口气。王进先摆了摆手:“算了算了,也不是多大的事。”王治也红着脸道歉:“是我没跟你商量,以后肯定注意。”一场邻里矛盾,就这么在树荫下化解了。
“我们照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方式,开展了‘小院说事’的调解模式,这三年下来,全镇调解了120多件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超过98%。”吴起县白豹镇副镇长姚长青说。
如今的“小院说事”,不光能解地畔纠纷,还能帮着协调养老问题、化解家庭矛盾,成了村里的“暖心驿站”。
除了用“小院说事”化解矛盾,吴起县更靠实打实的宣讲和民生服务,让文明理念从“听得进”变成“用得上”。
村里的“道德讲堂”里,老党员拿着旧照片,讲“红军过草地时节约粮食”的故事,教大家把节俭过成日常;“红色宣讲队”走村串户,志愿者把移风易俗政策编成顺口溜:“厚养薄葬才是孝,铺张浪费没必要”“彩礼少点情更浓,日子过得更轻松”,朗朗上口的句子,听几遍就记在了心里。
村干部更是拿着政策手册,挨家挨户用方言拉家常:“咱把给老人办丧事的钱省下来,平时多买些营养品,陪老人多说说话,这才是真孝顺。”
文明建设不光靠说,更靠实打实的民生支撑。吴起县投资500万元改造中心敬老院,让老人住得更舒心;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安装义齿,解决吃饭难题;村里的道路修得平整,垃圾站建到了家门口… …
如今的吴起,村民们见面打招呼,聊的不是“谁家办酒收了多少礼”,而是“谁家孩子孝顺”“谁家又帮邻居干了活”;广场上跳广场舞的老人多了,村里读书看报的年轻人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