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绒山羊在进食 通讯员 夏蓓蓓 摄 11月的陕北,秋阳正好,微风拂过富县张村驿镇白家塬村的集体养殖场,圈舍里传来阵阵清脆的羊叫声,顺着围栏缝飘向村口——李玉顺正站在栏外,看着膘肥体壮的羊群低头啃食、悠闲踱步,黝黑的脸上笑出了褶子:“这批羊可是咱们村的宝贝,明年春天就能见着回头钱了。”
李玉顺是白家塬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特色养殖项目的“领头人”。今年6月,村集体养殖场刚搭好棚、围好栏;8月,100只优质羊就踏着碎步进了场——42只辽宁绒山羊、58只肉羊,毛茸茸的模样,成了村民眼里最实在的“致富希望”。
小村庄咋想起搞集体养殖?这得从村里发展产业的迫切需求说起。
白家塬村一直想找条稳当的致富路,可要么项目不适合,要么收益没保障,产业发展总像隔着一层窗纸,戳不破也摸不着。直到去年冬天,村干部们组队去外地考察,瞧见人家养绒山羊周期短、能稳赚,回来一合计,才把这事拍了板:“就养绒山羊。”
“普通山羊哪能跟绒山羊比?”这天午后,李玉顺蹲在羊圈旁,手指着圈里啃得正欢的绒山羊,给围过来的村民算明白账,“普通羊绒一斤才卖110元,绒山羊的能卖到130元;普通羊一年产绒连2斤都不到,绒山羊能产4到5斤,这效益可不是一点点涨,是翻着跟头往上涨。”
这话传到村民耳朵里,有人心里盼着,也有人私下犯嘀咕:“集体养羊,钱咋分?咱们这些普通村民,真能拿到实惠不?”
老百姓关心啥,村里就把啥落到实处。
为了让大家放下心,白家塬村专门定了“集体经营、干部激励、村民分红”的分配机制。李玉顺把打印好的方案贴在村委会公告栏上,趁傍晚村民饭后纳凉的时候,站在公告栏前一条一条念、一句一句讲:“将来赚了钱,一部分归集体,用来修村里的路、扩养殖场的规模;一部分给咱村民分红,只要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人有份,一分都不会少;还有一部分奖励干活的村干部,谁干得多、谁管得好,就多拿,不搞平均主义。”
今年8月,第一批羊进场那天,不少村民早早就跑到养殖场看热闹。有人扒着围栏缝往里瞅,看着毛茸茸的绒山羊甩着尾巴吃草,忍不住扯着嗓子问李玉顺:“李书记,这羊真能行?明年咱真能拿到分红?”
李玉顺直起腰,拍着胸脯保证:“放心。明年清明前后,咱光卖羊绒、再卖几只肉羊,就能有5万元收益;等后年存栏量涨到200只,年收入能破10万元。”
村民们的疑虑渐渐散了,有人主动找到李玉顺,说想帮着喂羊、打扫圈舍。如今的养殖场里,每天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村干部和村民们提着饲料桶添草,拿着扫帚清粪便,谁都盼着这群“致富羊”能快点长大、多生羔。
9月底的一天,村民王大叔扛着锄头路过养殖场,看着羊群比上个月又壮实了一圈,笑着凑到李玉顺身边说:“以前总担心村里没个正经产业,心里空落落的,现在有了这群羊,踏实多了。”
李玉顺点点头,望着圈里的羊群,语气里满是笃定:“咱搞集体养殖,就是要让集体有实力,村民得实惠,日子才能像这秋阳一样,越过越红火。”
如今,白家塬村的100只“致富羊”,正带着村民的期待,“羊”起了产业振兴的风帆。圈舍里的羊叫声,混着村民们的笑声,在黄土坡上的小村庄里回荡,成了秋日里最动听的“致富旋律”。
“ 李书记,啥时候再引进点羊啊?”这天清晨,村民李婶路过养殖场,又忍不住问了一句。
李玉顺笑着应:“快了快了。等明年收益稳定了,咱就扩大规模,让更多羊进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