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时隔八年,那场山崩地裂的灾难仍不时在记忆中闪现,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每一个晨昏,珍惜每一张温热的面孔。
2017年暑假,我们一家南下旅行。夜宿青木川古镇后,次日继续向南,晚八点抵达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在沟口安排好住宿和门票,便饥肠辘辘地外出觅食。
孩子们眼中满是新奇,雀跃不已。一阵鲜香袭来,抬头见“齐齐火锅”招牌泛着暖光。小宝嚷着要尝川味,我们便上二楼临窗而坐,大快朵颐间俯瞰熙攘街景,好不惬意。
猛然间,耳边轰然作响,整栋建筑剧烈摇晃,如风浪中的扁舟般颠簸。我的脑中一片空白,手中的瓷碟“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店内灯光骤灭,黑暗中传来撕心裂肺的呼喊:“地震了,快跑!”
宝爸一把将小宝拽过来塞到桌底,我想到桌上翻滚的红油锅底,慌忙又将孩子拉离险地。杯盘碎裂声、孩童哭号声、女人尖叫声此起彼伏,众人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地向楼梯口涌去。
终于冲出逼仄的楼道,我们瘫坐在火锅店对面的院子里。手机信号恢复的瞬间,新闻推送如重锤砸来:6.2级地震,震中就在此地。
余震如影随形,大地再次剧烈震颤。我将小宝紧紧箍在怀里,轻声安慰着被恐惧笼罩的孩子。虽是盛夏,山区的夜却透着刺骨的凉意。穿着短袖短裤的小宝冻得瑟瑟发抖。就在此时,一名身着白色厨师服的年轻小伙儿走了过来,将身上的外套脱下来硬塞进孩子手中。我们问他的姓名,他只是摆摆手,转身汇入救灾的人流中去了。
宝爸不顾我的劝阻,执意返回酒店取出行李。令人惊喜的是,他竟抱出一顶尘封已久的帐篷——此刻这顶帐篷成了我们的“诺亚方舟”。当防潮垫铺就,帐篷在夜色中支起时,我想,命运的馈赠从来不是偶然,而是未雨绸缪的回响。
酒店门口传来争执声,几个冻得发抖的男人试图冲破警戒线回房取衣物,一位女员工张开双臂拦在前面大声喊道:“还有余震,请大家克制一点!”混乱之际,一位身着蓝色西装的中年男子疾步上前,冷静地说:“大家少安毋躁,让我们的工作人员去给大家取毯子。”他眼底的坚毅让喧嚣渐息。
宝爸一路开车过来早已疲惫不堪,却仍是忙前忙后。他安置好我们后,又带大宝去协助酒店维持秩序、分发物资。怀中的小宝渐渐放松了紧绷的身体,在我的轻抚中坠入梦乡。不知何时,有人为我们盖上一床厚被,暖意裹着困意,我也沉沉睡去。
意识回笼时,我挣扎着拉开帐篷拉链,只见宝爸坐在阴影里,指间烟头闪着微弱的光——这个多年不碰烟草的男人,此刻眉头深锁,双目如炬,和平时幽默开朗的样子判若两人。他将所有的厚衣物都留给了我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的防晒服。那一刻,我忽然读懂,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挡住了风雨。
不知是村民还是志愿者,用一些物品燃起一堆篝火,给这群惊魂未定的人带来些许的温暖与希望。
凌晨四点,警车的广播划破夜空:“道路已经疏通,大家可以有序撤离。”宝爸查看路况后摇头说:“沿途都是被落石砸毁的车辆,贸然前行风险太大了。”向来与他意见不合的我,此刻却是心意相通——暂留原地,反而是更稳妥的选择。
晨光熹微中,我们醒了过来。帐篷外的景象让我心头一震:院子里横七竖八地躺着熟睡的人群,每个人身上都裹着白色被褥,场面着实令人震撼。小宝揉着眼睛醒来:“妈妈,昨晚真的地震了吗?”
有人喊领早餐了,我赶忙起身去排队,领到一个馒头、一盒白粥和一枚鸡蛋。转身看了一眼收拾行李的宝爸和孩子,我鼓起勇气开口说:“能不能再给两个鸡蛋?我们还有人……”话音未落,两枚温热的鸡蛋和两个馒头已放入掌心。那些素未谋面的四川朋友,用最朴素的言行,让异乡人铭记终生。
临行前,我们特意将小厨师的外套辗转归还到后厨。南下的兴致已荡然无存,在交警与清障车的协助下,我们一路北上撤离震区。
公路旁浊浪翻涌,落石不断,被砸毁的车辆横陈路边,运送遗体的车辆缓缓驶过,110、119、120的警笛声此起彼伏,武警支队、新闻宣传、飞豹救援队从我们眼前逆行而上——这不是电影特效,而是真实的灾难现场。
返程后,我们常常想起九寨沟人的恩情。忽然想起地震当晚仓皇逃离火锅店时未及时付账,我连忙通过App辗转联系上店主,转账600元以表歉意。不料老板再三拒收,只是简单地说了几个字:“人没事就好。”
两年后,我在朋友圈看到他的一条动态:“景区在慢慢恢复,游人还不多,但一家人平平安安,比什么都强。”他的微信头像仍是那个面向党旗宣誓的背影——这位参加过汶川救援的退伍军人,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党员的坚毅与担当。
每当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心中便涌起潮水般的感恩。人生难免遭遇风雨灾难侵袭,但当我们在裂隙中看见爱与希望,就会懂得:活着,是上苍最丰厚的馈赠。那些曾经的恐惧与伤痛,终将化作铠甲,让我们更懂得拥抱眼前人,珍惜当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