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14年浴血奋战凝聚而成的精神长城,是中国人民继续攻坚克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民族复兴伟大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高校思政课要有效发挥主渠道作用,讲深讲透讲活伟大抗战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读懂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汲取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营养,激发勇担历史使命的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
一、讲深历史读懂伟大抗战精神深刻内涵
伟大抗战精神孕育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将历史的纵深与厚重讲全、讲准、讲深,才能全面理解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真正认同抗战精神的伟大和弥足珍贵。因此,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系统讲述中国人民抗战历史。
首先,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时空中讲清东方主战场的决定性贡献。一是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点燃德、意、日法西斯火药的大背景下,讲清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战争的预谋性和侵略性质,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最早战场。二是从德、意、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展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战争的一部分”,通过数据对比、文物史料、口述史料、学术研究成果等多维度重点讲述中国人民14年坚持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贡献,彰显东方主战场的地位作用。三是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视角,讲清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以及中国派出远征军与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历程,讲好中国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提供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的贡献,进一步表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
其次,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讲好抗战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意义。一是从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到第一次取得民族解放斗争完全胜利的历史对比中,讲清楚这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二是通过对屡战屡败到完全胜利的比较分析,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中国民众从无组织状态到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转折,使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锻造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三是从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到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际地位转变中讲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较好的国际环境,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讲透理论引导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当今,国际、国内仍存在一些歪曲抗日战争历史的错误言行,容易混淆视听,解构伟大抗战的正义性、进步性和世界性。国际上,日本国内仍存在一股势力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美化侵略战争、逃避侵略战争历史责任甚至歪曲篡改历史的言行,否定中国抗战的正义性,伤害遭受侵略的国家人民的情感,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西方一些国家和媒体矮化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地位和决定性贡献,忽视中国人民付出的重大牺牲,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二战史观。还有人漠化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贡献,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割裂对立,污名化中国共产党游而不击,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言论此起彼伏,妄图抹黑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错误言行的背后是错误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方法论和正确的党史观予以批驳纠正。
首先,要回答好中国抗战为什么能赢。一是重回历史现场回答中国是否能赢。通过深入讲解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辩证方法,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当时中国抗战面临的实际处境,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二是梳理抗战历史总结为什么能赢。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一方面,要加强国内外抗战史料收集与整理;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人民立场,坚持用发展、全面、联系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抗战历史,看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是关键,也离不开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援助和支持,进一步证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其次,要回答好为什么要纪念抗战。要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老师角度,讲清楚近代以来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灾难,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从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角度,讲好“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壮阔进程、历史意义和民族精神。要观照当今世界“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讲清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根本目的,展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决心与能力,向世界承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担当。
三、讲活精神激发勇担使命的行动自觉
抗战精神作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源于历史的厚重,又充满热血与信念的力量,更饱含人性的温度。缅怀先烈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最高致敬,无数抗战英雄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首先,在讲好抗战故事中将伟大抗战精神具象化。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基于权威真实历史史实,在课堂上深情讲述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爱国主义壮歌。另一方面,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创新课程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进红色场馆、采访抗战英雄、观看抗战影像、拍摄抗战微电影,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学习并讲述抗战故事,在情感共鸣中将抗战精神深化为价值认同、信仰选择和行动自觉。
其次,在讲好抗战精神传承故事中将伟大抗战精神行动化。伟大抗战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要结合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斗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尤其是新时代的伟大实践,生动讲解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引领、精神支撑和实践行动。通过生动真实的奋斗故事,引导学生具象感受如何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强国行动,将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升华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决心与能力,将必胜信念和斗争精神内化为直面风险挑战、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撑和顽强意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美好未来。
伟大抗战精神既承载着家国情怀又有胸怀天下的世界视野,更蕴含着攻坚克难的必胜信念,是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讲深讲透历史,更要观照时代、面向世界、关注学生成长,讲活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内化为历史自信、价值自觉和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大学生党史教育长效机制研究”(21JDSZK14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