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东营市户籍人口197.79万人(常住人口220.6 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46.9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3.74%,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东营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探索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优化路径,不断助推东营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思想认识协同,凝聚养老发展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养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事业、产业要融合发展,必须先转变认识。养老服务业不只是事业,也是朝阳产业。要摒弃“养老就是政府的事业”的误区,养老不能仅仅依赖政府独包独揽;养老更是一项产业,其与上、下游产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助推当地的产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增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养老服务不应是消极养老,而是积极享老。当养老进入现代化阶段之后,养老需求会更加多元,老年人会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娱乐层面的需求,由被动接受服务向主动积极关注康养转变。东营市目前建成各级老年学校200余所,在校学员4.4万人;积极兴办社区文化角,提供积极健康的老年文旅服务等。
二、体制机制协同,优化养老发展环境
东营市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之间的协同,在事业规划中融入产业思维,把产业发展当作事业来抓。
1.完善养老产业规划机制。创新养老政策,激发养老市场活力,助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谋划布局养老照护、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养老制造、休闲旅居等养老产业,促进形成“文旅+养老”“智能+养老”“社区物业+养老”等“ N+养老”新兴产业。加强对候鸟式养老等康养模式的探索试点,打造4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如东营软件园等),促进银发经济同文化旅游、健康服务、家政护理等行业深度融合。
2.优化养老政策扶持体系。为促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优化制定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的养老照护、养老制造、养老保险等产业引导政策。设立养老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养老产业相关项目实施定向税收减免,将养老产业相关项目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健全养老协同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搭建统一共享协同的安全监管平台,强化民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以及金融管理等部门的政策联动与统一监管。明确各监管主体的权责分工,重点在市场准入、服务品质、规范标准、收费行为及安全生产等关键环节加强制度约束与过程监督,有效防范风险隐患。
三、市场运作协同,促进事业产业良性循环
打造“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样化多层次可持续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形成以事业促进产业、以产业反哺事业、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
1.在“产”方面,不断优化养老产业结构布局。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吸引资本参与养老医疗建设,推动医疗机构转型,盘活空置房产用于养老服务。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养老组织,探索互助养老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扶持中小微企业打造特色品牌。
2.在“供”方面,精准开发适老产品项目。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托养和居家养老服务功能,规范医护上门服务,引导社区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推动专业机构进社区、进家庭。创新探索农村医养融合发展、健全特殊老年群体关爱机制、鼓励引导发展互助性养老,提供多样实惠的适老化产品。
3.在“销”方面,着力拉动养老产业内需。尊重和适应老年人消费习惯,打造老年人便利生活消费圈,通过发放消费券、老年人特价产品、换购房税收优惠等方式带动养老消费升级。东营市举办首届“金秋银龄”消费节,依托消费节设立康复辅具展区,促进“产品+服务”融合消费。搭建养老产业“产、供、销”对接交流平台,逐步形成“核心引领、多点联动”的产业带动格局,把服务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健康惠老的朝阳产业。
〔作者单位:东营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本文系2024年山东省党校系统课题“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东营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2024XTN06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