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1日
加强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王小丽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到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时代课题,它彰显了我党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
  纵观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素有开放包容的气度。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同时也开辟了一条文化交流的大动脉。随着我国丝绸、瓷器、铁器、造纸术等先进技术和文化产品的输出,同时积极输入了西域的音乐、舞蹈等文化产品,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就是一次文明交流的远征。唐僧原型为玄奘法师,玄奘西行,不仅是文化输入,更是文化输出。他把印度的佛学经典、逻辑学、天文、历算、医学等知识传入中国,同时把中国的《道德经》传到印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文明的双向对话,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深化了中国的佛学思想,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并留下了一份跨越时空的精神遗产。
  每一种文化都提供了观察世界、理解生命的独特视角和智慧解决方案。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更是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恐怖主义、贫富差距等跨国界、跨文明的挑战,单一文明和智慧难以应对,必须凝聚全人类的智慧文明。交流互鉴能够汇集不同文明的独特视角、历史经验和解决方案,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思路。
  如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通过提炼阐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概念,比如“精准扶贫”“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我们取得的成就,更要讲清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具体做法。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鼓励人人参与,可以发挥地方媒体、高校、企业、文艺团体、留学生甚至每一位公民的作用,让人人都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改变传播方式,把宏大的叙事体改为微观的小故事,把高高在上的政治宣导,改为平等对话的人文交流,用有温度的故事和情感共鸣打动人心。建立全媒体传播阵营,支持中央主流媒体加强海外分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集群;善于利用海外主流社交平台,运用短视频、纪录片、动漫等新媒体形态,实现精准触达;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区域、受众的历史文化、心理习惯和接受偏好,实现“一国一策”甚至“一群一策”的精准传播;与当地媒体、智库、公关公司合作,用“外嘴”说“中国事”,增强说服力。打破各部门、各领域对外传播工作中的“孤岛现象”,形成合力;培育一支既精通外语、熟悉国际规则,又深谙中国文化、政治坚定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队伍。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始终秉持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以谦逊学习的心态看待其他文明,反对任何形式的文明优越论,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摆正姿态;办好“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搭好平台;大力支持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的民间交流,比如教育方面通过加大中外师生互访、短期游学等。文化方面,通过加大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市中心广场舞龙舞狮、举办春节庙会等,体育方面多开展一些中外篮球、足球、乒乓球俱乐部之间的互访,这些是民心相通最有效的桥梁;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共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为促进文化交流互鉴敢于亮剑。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反恐、贫富差距等全球议题上,推动不同文明背景的国家携手合作,在实践中深化互信与互鉴,真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