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1日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与优化策略
王婷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神经末梢”,关乎群众幸福感与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视基层治理,强调以基层党建巩固执政基础,党建引领也成为破解基层难题、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本文结合多地实践,分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模式,剖析现存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
  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核心是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服务下沉,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各地据此形成特色实践模式。
  (一)组织重构:强化基层党组织“轴心”作用
  基层党组织是治理“主心骨”。多地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党组织向网格、楼栋、社会组织延伸,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到哪里,治理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如北京市东城区推行“党建引领街道‘大部制’改革”,将街道党组织职能整合为统筹协调、服务群众、基层治理三大模块,撤销冗余科室,成立民生保障、城市管理等综合性专班,由党组织书记牵头统筹多部门力量,实现“一口受理、联动处置”,破解“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题。
  (二)机制创新:构建“党建+多方协同”治理体系
  治理效能的提升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各地以党建为纽带,链接政府、企业、群众等多元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合力。以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议事厅”为典型,以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建立多方参与的议事机制,针对停车难、垃圾分类等民生问题,每月开“圆桌会议”,通过“提议题—讨方案—定措施—抓落实”闭环高效解题,党组织则发挥“定方向、聚共识”作用。
  (三)数字赋能:推动治理服务“智能化、精细化”
  党建引领下的“数字治理”成为创新方向。各地搭建智慧党建平台,融合党建与政务服务、社区管理等功能,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打造“红色根脉”数字系统,以社区党组织为单位建数据库,居民通过“浙里办”App“红色议事厅”提诉求,系统自动流转至对应党支部,党员干部在线接单、限时办结且进度公示,推动党建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优化策略
  针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现实情况,可从三方面优化,提升治理效能:
  (一)建强“领头雁”队伍,提升党组织治理能力
  关键在于强化带头人能力与党员活力。一是专题培训党组织书记,围绕治理创新、数字技术等,通过“理论+案例+实践”模式,提升其统筹与解题能力;二是推行“党员积分制”“星级评定”,将治理表现与评优、晋升挂钩,激发主动性;三是设计“议事型”“服务型”主题党日,结合电梯加装、养老食堂等民生议题,让组织生活成为解难题、凝共识的载体。
  (二)优化资源配置,破解“供需错配”难题
  精准对接需求,推动资源下沉。一是建立“城乡党建结对帮扶”,城市社区向农村、城郊共享人才、资金与经验,如组织党员下乡开展培训、医疗服务;二是实行“资源需求清单”制,社区党组织收集群众需求,对接政府、企业资源,通过党建搭桥实现精准匹配;三是强化经费保障,将社区工作、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借“党建+公益”吸引社会捐赠。
  (三)深化数字赋能,弥合“技术鸿沟”
  兼顾效率与公平,推进数字化治理。一是整合“党建+政务”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一网通享”,减少重复工作;二是开展“数字适老”,设社区智能教学点,党员手把手教学,同时保留传统服务方式;三是用数字技术提精度,如大数据分析诉求热点、智能设备监测小区安全,实现“早发现、早处置”。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系统工程,需强化党组织“轴心”作用、激发多元活力,借技术提效且坚守“以人民为中心”。未来持续发力,方能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与效能,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基层根基”。〔作者单位:延安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