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加速推进与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亟需关注的重大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这一主题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战略考量。此次会议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一文件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促进。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如何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统一到实践层面,使两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是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一方面,顶层设计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对改革的总体目标、路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为改革提供了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同时,通过顶层设计,能够统筹协调各方利益,避免出现各部门、领域间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的局面,还可以提前预判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与调整,做到未雨绸缪。另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尊重基层和群众的创新精神,通过实践不断探索,走出一条“新路子”,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让“新路子”成为“正路子”。改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现代化的道路同样如此,为此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因此,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统筹设计、整体谋划,同时通过摸着石头过河试点探索、积累经验、适应过去,可以蹄疾而步稳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的成效、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的境界。
《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增强改革的整体性,需要我们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改革,强调各领域改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同时,在制定和实施改革方案时,始终从国家的全局和整体利益出发,避免片面追求局部利益而损害整体利益,影响改革的最终成效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重改革的系统性,要求我们将现阶段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视为一个众多环节领域组成的系统性工程,加强对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衔接和配套,确保改革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我们也要注意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环节之间的系统性联系,往往会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要加强对于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的预警、应对,确保改革以及现代化过程的稳定可控。强调改革的协同性,要求我们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和完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确保各部门在改革进程中能够顺畅沟通、紧密协作;要求我们促进地方间协同,鼓励和支持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探索创新性改革举措,并加强地区间交流合作,让取得成效的地区性的改革尝试逐步推广为可供借鉴的全国性的改革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广大人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下大展身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要在人才的选、育、留、用上下功夫。选拔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需要明确现阶段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定位与目标,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创新性人才,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要推动研究型人才与实践型人才的协同引进,并逐步扩大实践人才的比重,弥补这一人才空缺。在新时代人才的培育上,要逐步推行精准培育、个性化培育,改变以往大批量、模式化的培训模式,以实现人才的对口化、专业性,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效率。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关键在于保证人才的待遇以及发展通道。要解决好人才们在住房、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保证人才晋升发展通道的畅通。在任用人才方面,要秉持着“ 人尽其才”的原则。要有针对性地将专业人才放在其擅长的岗位上、领域中,让其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干。同时,也要保持好人才的流动性,这样一来可以让广大人才及时了解当前科技、社会的发展状况与需要,从而适时进行自我提升,可以有效避免其思维固化与技术进步停滞。
总而言之,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紧密又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上的相互契合,更在实践层面上展现出强大的互动效应。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深入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并轨运行、互相融合的关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更加深远磅礴的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