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与价值追求,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使命。当前高校在课程体系、话语方式、实践路径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已获学界关注,但整体仍存在内容碎片化、方法单一、体验不足等问题。国内研究多聚焦宏观理论或个案解析,缺乏系统性策略探讨。鉴于此,本文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与教学实际,梳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价值意蕴,并尝试提出案例建设、课堂渗透、实践体验三维一体的实施路径,以期为高校深化思政改革、培塑青年文化自信提供可操作性的参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厚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与治学修身方法,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理想信念的涵育、人格的养成和价值的判断具有多重促进意义。首先,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伦理纲目和“天下为公”的社会关怀,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内容充实的精神坐标,有助于增强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亲和力。其次,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与思政课程倡导的实践导向高度契合,可引导学生把课堂认知转化为现实行动,提高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再次,“和而不同”“中庸尚和”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视野,在多元价值交错的校园环境中保持理性、善于沟通。最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能够激励学生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由内而外的价值认同,为高校铸魂育人提供了长久而深厚的文化资源,也为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注入持久动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编纂地域文化特色的案例库
编纂地域文化特色的案例库,是将抽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可感、可悟、可用的重要抓手。第一步,应组织思政教师、历史学者与地方文化研究者,深入各地田野,挖掘乡贤事迹、非遗技艺、经典碑刻、古村落礼制等活化的文化素材,并对其思想内核、时代价值进行梳理和阐释。第二步,以课程模块为单位,对素材进行主题化、情境化加工,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青年成长需求相衔接的案例条目,确保教师教学时能“一键调用”。第三步,依托数字平台建设互动数据库,设置视频、音频、微课、问答等多种呈现形式,方便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拓展,推动思政课从“灌输式”向“探究式”转变。通过这一体系化流程,地域文化得以与国家叙事同频共振,学生在熟悉的方言、饮食、节庆中感知家国情怀,在具体的人与事中体悟道德律令,从而激发他们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多维渗透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突破单一讲授的惯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知识点统筹设计,让学生在情境化学习中体悟其中的精神。教师可选编典籍精要,拆分为若干主题模块,穿插于理论讲解、讨论互动和案例解析之间,形成“微专题—问题—阐释—反思”的链式推进。借助数字化资源,把历史图景、考古影像、曲艺演绎嵌入课件,可视化呈现价值理念背后的社会生活,使抽象理论落到可感细节上。同时鼓励学生用短视频、播客、情景剧等多元方式再现所学,教师据此点评延伸,激发其自主建构意义的能力。教师还应在话语风格和评价体系上作出调整,引导学生讲真话、真思考,用真实体验去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当代表达。当思想深度与文化温度交汇,课堂便能由灌输转为对话。最后,通过跨学科协同,引入历史、文学、艺术等教师共同授课,拓展知识视野,加深学生认同,从而将传统文化真正转化为青春行动。
(三)实践教学与文化体验的融合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程与现实生活对话的重要桥梁,它能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可悟的具体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探究与自我检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可通过沉浸式体验、角色参与和反思分享等方式,使学生在亲历中辨析价值、坚定认同、涵养情怀。以端午节主题实践为例,教师可在校园内设置屈原文化长廊,组织学生分组查阅诗文、制作香囊、体验包粽子,并邀请民俗老师讲解龙舟竞渡的历史渊源。活动前布置阅读《离骚》,课中安排学生就“忠诚与担当”进行情境朗诵,课后撰写心得并在思政课堂分享。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心的体验中,把对传统节日的感性喜爱上升为对爱国精神的理性认同,自然实现了思政教育与文化熏陶的同频共振。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是知识叠加,而是价值观的深层唤醒。通过案例库更新、课堂方法创新与实践体验融合,可以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形成文化认同与责任担当。未来,高校还需完善跨学科协同机制,健全评价体系,推动资源开放共享,使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土壤里常学常新,真正转化为青年成长的宝贵精神养分。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本文系宁波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23年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施策略研究”(编号:SGXSZB23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