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5日
产业建设全链条 药草香飘农家院
记者 叶四青 通讯员 陈延鹏
  “打酸枣走!”在子长市的田间地头,这样的招呼声时常响起。这些往日不起眼的“林间野果”,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增收的“金果果”。
  在寺湾便民服务中心李家川村,村民们一边捡杏核一边笑着说:“一斤杏核能卖5块钱,一天捡几十斤,就是一笔不错的零花钱!”如今,在子长市,酸枣、松果、杏核、桃核、洋槐籽等原本不受关注的林产品有了新去处,成了药材商上门收购的“香饽饽”。郁郁葱葱的山林,已然成了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作为延安市“苹果及特色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子长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起全链条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在资金保障方面,2024年市级专项支持资金的12.5%向子长倾斜,叠加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为产业发展注入实实在在的动能。
  产业链的构建,始于优良品种的引进。据子长市中药材开发中心副主任张军介绍,去年以来,子长市围绕中药材产业空间布局,先后从省内外引进白芍、桔梗、苦参等14个中药材品种,建成千亩以上种植基地5个、百亩以上种植基地26个,同时发展林下油牡丹1000亩,种植规模稳步扩大。
  种植是基础,加工是关键。子长市通过扶持中药材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在涧峪岔镇高台村和玉家湾镇枣林庄村建成山杏加工基地,培育各类经营主体36家,其中加工企业6家,年加工山杏等中药材品种10余个,加工总量达800多吨,药材年销售额突破900万元,“药草香”真正转化成了“真金白银”。
  企业与种植户之间的良性循环,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路。玉家湾镇枣林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红卫,13年前率先试种黄芪,用“每亩多赚1000元”的实在收益打动村民。如今他创办公司、牵头成立协会,建成2条加工生产线,带动302户村民种植2.6万多亩中药材,让曾经的贫困村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科学种植是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为提升中药材品质和产量,子长市中药材开发中心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常态化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将先进种植理念和适用技术精准送达经营主体与种植户,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种植户贺彩云感慨:“今年中心不仅免费提供新品种和生物有机肥,还请来延安大学教授现场指导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我种的300多亩芍药、丹参、黄芩等中药材长势特别好。”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打通产销渠道成为关键。子长市充分利用杨家园则镇保障房闲置商铺,建成中药材交易市场,为药农与收购商搭建起高效对接平台。
  “ 交易市场建成后,实现了现货交易、批量采购,供需对接效率大幅提升。”中药材收购商杨雲海介绍,今年已通过该市场收购牡丹、酸枣、山杏等中药材400吨,销往河北、安徽等地,累计交易额超350万元。据统计,该交易市场累计交易额已突破1000万元,成为子长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目前,子长市中药材地存面积已达15万亩,在种植、加工、交易等环节取得阶段性成果。
  从山野间的零星物产,到如今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子长市中药材产业已迈出坚实步伐。张军表示,将聚焦全产业链关键环节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完善子长中药材交易市场功能,加快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及标准化厂房项目建设,深耕中药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中药材产业成为子长市乡村振兴的坚实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