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秋,又把南沟的苹果染红了。
枝头挂满的,不只是果,还是光阴里沉淀的念想。
2022年10月26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踩着黄土地走进南沟村果园。他问收成、问技术、问价钱,还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
浓浓的乡音里,裹着泥土般的牵挂。
听说乡亲们筑水坝、搞滴灌,把果园打理得精细,总书记眼底漾开笑意:“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又叮咛:“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如今,延安的梁峁台塬,在秋日的阳光下,已经铺展成红苹果的海洋。
一根“金扁担”的现代化诠释
南沟村山顶上,果农赵永东蹲在新园子的地头。
“20亩地,1000多棵苗,全是秦脆和维纳斯黄金。”他瞅着枝条上的花芽,眼里满是期盼:“明年挂果,后年就是盛果期。”
虽然今年因为换茬少了一季收成,老赵心里却踏实。脚下的硬化路通到了田间,地里的滴灌管滋养着果树。这位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如今嘴里蹦出的是“智能传感器”“轨道车”“数字化管理”。
山不曾说话,红果都记得。
三年前总书记在南沟村果园里说的“农业现代化”,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这让人想起2015年,梁家河春寒料峭。
“ 坝地种5亩,还有10亩苹果。”听到当年一起劳动的“小伙伴”张卫庞这么说,习近平总书记临时改变行程,坚持要去看一看。
在木军塬果园,总书记问得急切:这里适宜种苹果吗?一亩收入有多少?村民懂技术吗?
得知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他感慨地说,咱们当年为什么不栽苹果,就是个受苦(陕北方言,劳作的意思)。
这句感慨,道出了黄土地上千百年来的困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却难逃“种一帽壳篓儿,收一鞋壳篓儿”的宿命。
七年过去,2022年秋天,南沟村的红苹果仿佛在回答:如今不一样了。
“ 总书记心里一直惦记着咱农民……”老赵永远忘不了那温暖的笑容。
这份牵挂,化成了动力。种了四十年苹果的他,今春把老果园全换成了新品种,还在两年前就把在宁夏打工的儿子赵生生叫回了家。年轻人带着电商直播的本事,和父亲一道守护这片红彤彤的苹果园。
从“受苦”到“现代农业”,这根“金扁担”在南沟村有了最生动的诠释:路通、水通、网通,智慧果园管理系统让传统果农变身“数字新农人”。
如今,苹果产业已是南沟村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2024年,全村苹果销售收入158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0元,六成多来自苹果。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心里的“甜蜜账”,越算越得劲。他说,这条农业现代化的“金扁担”,正被乡亲们越挑越稳。
一颗苹果的宇宙航程
如果说黄土高原是延安苹果的根,那么浩瀚太空就是它逐梦九霄的高度。
10月31日晚,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刺破苍穹。船舱内,延安苹果第11次奔赴“天宫”。
“咱延安苹果,都甜到太空了!”三年前曾在南沟果园向总书记汇报的张光红,如今总爱这样骄傲地说。
建设苹果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延安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走进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每一颗苹果都要经过人工分拣“望闻问切”+高精度智能设备“CT”式内外双重“体检”。直播间内,主播唐彩丽3小时卖出过1.7万余箱。
销售主管赵锋锋感叹:互联网为好苹果插上了翅膀,延安苹果实现了“早晨在树上”“中午在路上”“晚上在餐桌”,公司年销售规模超过20亿元。
洛川优洛有机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斌办公室里的世界地图,被标注得密密麻麻。“咱延安有苹果出口企业27家,延安苹果已经抵达加拿大、阿联酋、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产业链上。种植面积约占世界1/20、全国1/9、陕西1/3,亩均单产1.8吨,建成智能选果线198条,冷藏能力170万吨,年加工转化能力63万吨。“延安苹果”品牌价值超百亿元,“洛川苹果”达687亿元,位居全国水果类榜首。每年近70%的延安苹果进入国内外中高端市场,网络零售额突破52亿元。
在延安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对老乡们说,这次来延安,看到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书记说,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数字无言,却最有力。从1947年李新安用毛驴驮回第一捆苹果苗到如今延安全域苹果红,从田间地头到香飘“一带一路”,从黄土高坡到浩瀚星空——这颗苹果,勾勒出老区人民的奋斗缩影,描绘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微型史诗,诠释了“大有前途”的深刻内涵。
一片初心的红色映照
延安苹果的红,是一种有温度的红,红进了老区人民的心窝窝。
这温度,在赵永东的记忆里,是总书记问“摘苹果有没有技巧”时的温暖笑容;在张润生的账本上,是全村苹果收入1580万元的喜悦。
这红色,映照的是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
“一定要坚定地把苹果产业抓下去。”在梁家河,总书记几步一停留,一语几深情。
“ 当年看到老乡们生活很艰苦,心里就想着怎么样让大家生活好起来。”在南沟村,总书记殷切勉励:“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片红色土地上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
红红的苹果,映着初心,透着奋斗,连着万家灯火。
洛川县芦白村的马延军,今年4万斤苹果压弯枝头,换回15万元收成。“在洛川,家家户户的好日子,都靠这红苹果。”他说。
最重要的是人的变化。距离芦白村不远的北谷村,曾经“全村最穷”的潘晓平,在果园摸爬滚打二十六年,2018年收入已突破百万元。如今,他不仅自己成长为高级农技师,还组建起500余人的“延安果艺师”团队,把技术输送到三省六县,线下托管果园3000余亩,线上服务果农3万多户。
他说:“‘延安果艺师’是黄土坡上成长起来的金品牌,我们要带着更多人种果树、走富路。”
在延川县南塬村,杨增福站在果园里望见果商的拉货车开进来,笑得合不拢嘴:“从前果农追市场,如今市场追果农,苹果还在树上就被订购一空。”
宝塔区烟洞沟村的马文昌更有办法。他的200亩果园年产60多万斤,不仅把快递专线引到园子里,还建了800吨的预冷库,实现“四季销售”。更妙的是“果树认养”模式,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能在延安拥有一棵苹果树。
从“一定要坚定地把苹果产业抓下去”的殷切嘱托,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的深情期许,苹果已成为延安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全市农业总产值和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2%均来自苹果。
“2025年,延安苹果预计总产量约530万吨,鲜果产值和全产业链产值分别突破280亿元、600亿元。红苹果,成了老百姓增收的‘致富果’、乡村振兴的‘幸福果’。”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说。
树高千尺,离不开厚土的滋养;苹果再红,忘不了根本的深情。
回望来时路,从革命圣地的红色基因,到漫山遍野的苹果红,这片黄土地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今日延安,苹果红了,百姓笑了——那挂在枝头的,何止是红红的苹果,更是不忘初心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