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其中,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工匠精神,与教师思政工作“立德树人、培育良师”的根本目标高度契合,已成为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高校工会作为党联系广大教师的桥梁纽带,将工匠精神有效内化为教师的共同价值追求与职业操守,从而为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筑牢立德树人思想根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共筑评选传播新章,构建教育价值沃土
为推进评选实践创新,工会应着力构建扎根课堂一线、以实践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发现机制,建立兼顾专业素养与育人实效的多维评价体系,强化对教师长期奉献的制度保障。通过民主透明的评选流程,将评选活动升华为集体致敬工匠精神的仪式,从而实现从选拔优秀到树立标杆、再到传承价值的深化。同时,工会组织应打破单向说教的师德宣传模式,打造价值、情感与文化交织的全媒体传播生态,实现线上线下一体联动。运用微纪录片、深度访谈等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形式,生动展现“教育工匠”的长期耕耘,从而推动个体事迹凝聚成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以可感知、可触动的方式润泽教师群体的集体认同,为整个教育生态注入绵长深厚的精神滋养。
二、驱动双轮培育机制,优化教师发展生态
为推动教师发展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亟需构建以工匠精神为魂的支持体系,依托制度化教学竞赛与立体化传承机制,实现教师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工会组织应发挥枢纽作用,一方面,要推动教学竞赛向常态化、品牌化发展,使其超越单纯业务比拼,成为滋养匠心、传承师魂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也要做实代际传承平台,通过建设劳模工作室、名师工作坊等载体,打造开放共享、协同共进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双向发力,让“精益求精”的职业信念在竞赛切磋中沉淀为信念,让教学技艺与师德师风在传承中流淌为基因,最终构筑起激励教师追求卓越、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生态。
三、重塑工会组织角色,深耕文化育人功能
工会组织需实现从文体活动组织者向文化生态建构者的角色转型,通过文化治理、空间叙事与仪式内化三维机制,推动工匠精神从外在规范内化为价值自觉。一是文化治理层面,将工匠精神融入书画摄影、文艺展演等审美实践,借助育人典型宣传等方式,熔铸价值、艺术与情感,形成温润有力的文化密码,让价值传递成为春风化雨般的审美浸润;二是空间叙事层面,重构“教工之家”等物理空间,系统陈列优秀教案、创新教具等实物载体,使其成为传递组织记忆与价值导向的文化高地,潜移默化地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与进取动力;三是仪式建构层面,依托教师节、校庆等重要节点,通过表彰典礼、荣休仪式等精心设计的情感化活动,将职业伦理转化为鲜活的集体体验,凝聚价值共识,塑造教师共同体的精神认同。
四、夯实制度保障根基,厚植人文关怀氛围
在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工会应强化制度性权益保障,发挥教代会等民主管理主渠道作用,推动高校破除片面化评价机制,构建鼓励潜心育人、宽容探索失败的制度生态,建立以学术贡献和育人实效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使追求卓越从个体自觉转化为制度引导的集体行动。同时,以人为本的精准化服务是维系工匠精神的重要支撑。工会需超越传统福利局限,系统开展疗休养、构建心理关怀体系,纾解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全方位人文关怀,使工匠精神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此外,工会须突破体制局限,与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构建“大思政”工作共同体,通过资源整合与政策协同,使“ 教育工匠”培育升华为全校性战略行动,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生态。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