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5日
红色党史资源赋能历史文化名村非遗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
计佳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现实背景下,以红色党史资源赋能非遗产业振兴,正成为历史文化名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载体,红色党史资源蕴含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扎根于乡村生产与生活的非遗,延续着中华文明的活态基因。通过“ 党史+非遗”的创新发展模式,不仅能够赓续红色血脉,更能推动非遗产业从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转型。因此,本文旨在探索红色党史资源如何赋能非遗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以助推历史文化名村全面振兴。
  红色探源,夯非遗产业振兴根基
  要让红色党史资源真正赋能非遗产业振兴,就必须把历史文化名村中那些沉睡的、零散的红色党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历史文化名村蕴藏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与历史遗存,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与传统技艺,应得到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要积极实施红色探源工程,主动倾听、细心记录历史文化名村老人们讲述的红色故事,仔细解读红色标语、红色口号等镌刻在历史文化名村的红色印记,深入探访地方县志、历史文献中的红色足迹,整理成册,建立红色党史资源动态信息库。要充分发挥红色党史资源赋能作用,夯实非遗产业振兴根基,关键是要加强红色党史与非遗的基础研究,精准探寻二者有机融合的内在契合性,使红色党史资源转化为历史文化名村非遗产业振兴的“金钥匙”。例如,在非遗传承实践中融入党的初心使命及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精神价值,锻造非遗技艺的坚定守护者与创新践行者。
  红脉织遗,促非遗产业内容创新
  历史文化名村要以红色党史资源点燃非遗产业振兴薪火,需准确把握红色党史资源的精神根脉,以其为线织出非遗产业振兴新图景。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利用“非遗+”主题活动,将红色精神巧妙融入月饼制作、春联书写、艺术表演等传统民俗,形象演绎红色历史。活用剪纸、刺绣等非遗技艺,灵活创作出如红军形象剪纸、长征主题绣品等独具特色的非遗产品,赋予非遗产业“ 红”的文化内涵,又让红色党史“ 活”于非遗产品中,实现红色基因传承。要让非遗产业在新时代更红更火,需积极探索非遗的现代发展之路。依托广博的精神富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党史+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红色党史文化与非遗文化、乡村旅游共荣共生,让游客既能感受非遗的遗韵,又能获得红色党史的洗礼。同时,以红色党史为主题,以非遗技艺为创作依托、历史文化名村为文化背景,开发红色竹雕摆件等红色非遗文创产品。这样红色党史资源就能如丝线般牢牢织入非遗产业中,让非遗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为历史文化名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生态培育,保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生态培育是让红色党史资源与非遗产业走稳走远的核心支撑。政府需主导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历史文化名村特色发展需求,合理制定非遗发展专项扶持政策,设立“党史+非遗”融合发展专项资金,严格设计红色非遗项目开发运营标准,为非遗产业振兴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始终将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的原有建筑风貌与非遗原生态环境,让红色党史文化紧密贴合非遗本真语境,避免红色党史资源与非遗技艺的生硬拼接,增强非遗产业的活力,实现经济与文化价值双赢。立足历史文化名村,主动吸纳政治素质高的非遗传承人进入党员队伍,将有非遗技艺传承背景的党员发展成非遗传承人,以畅通非遗传承人与党员“双向奔赴”渠道,为非遗产业与红色党史资源融合发展搭建人才桥梁,促进深度耦合。联合企业、高校、职业院校及社区,实施“党史+非遗”传承计划,强化传承人的“传帮带”“联合培养”机制,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为历史文化名村非遗产业振兴奠定人才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沈阳市大东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