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5日
新时期领导艺术与基层治理效能提升路径研究
李振奇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基层治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资源整合不足、服务供给低效等问题,亟需通过创新领导理念和工作方法加以破解。本文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如何通过提升领导艺术来优化基层治理效能,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一、领导艺术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价值体现
  (一)战略规划与方向引领功能
  基层治理中的领导艺术首先体现在战略规划能力上。优秀的基层领导者需要精准把握政策导向,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科学规划。在复杂治理环境中,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具备灵活应变能力。通过深入调研掌握辖区实情,建立有效反馈机制,确保政策执行不偏离目标。
  (二)资源整合与协同治理能力
  基层治理中,领导者需整合分散资源,打破部门壁垒,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协同。资源整合涵盖物质、信息、技术及人才等要素优化。通过建立联席会议等机制搭建参与平台,推动信息共享与利益协调,培育社会组织参与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二、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实施路径
  (一)理念创新与能力建设并举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首要任务是推动领导理念创新和干部素质建设。新时期基层治理要求领导者转变传统管理思维,树立服务型、参与式治理理念。这种转变体现在从管理向治理的范式转换,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的角色转变。
  能力建设应当聚焦实践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重点提升基层干部的政治素养、调研能力、决策水平、群众工作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培训方式要多样化,包含理论教学、案例研讨、模拟演练和实践考察等形式。要建立健全干部交流机制,促进多岗位锻炼和能力全面提升,着力打造政治坚定、能力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
  (二)制度优化与流程创新协同
  治理效能的提升需要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基层治理要着力优化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形成完整的管理闭环。决策机制要贯彻民主集中原则,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和集体决策。执行机制要明确责任分工,制定任务清单和进度安排,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流程创新的重点是简化程序、提升效率。可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进“一网通办”等改革,降低群众办事成本。对于跨部门事项,要建立协同办理机制,避免推诿扯皮。要定期评估现有流程,及时优化调整。制度优化与流程创新的核心目标是构建高效、透明、便民的基层治理体系。
  三、长效机制建设与持续发展保障
  (一)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考核指标要体现结果导向和群众满意度导向,避免形式主义。指标体系设计要兼顾全面性和重点性,既反映整体工作成效,又突出关键任务完成情况。考核方式要多元化,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上级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
  考核结果的应用要与激励机制有效挂钩。对表现突出的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帮助改进提高。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担当作为。考核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工作改进和能力提升,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持续优化。
  (二)强化法治保障体系
  基层治理必须坚持法治原则,这是提升效能的基本前提。要完善基层治理相关法规制度,明确各方权责边界。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确保权力行使有据、程序正当。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形式,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要注重培育法治文化,提升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并追究责任。法治保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基层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为治理效能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新时期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领导艺术创新、治理路径优化和制度保障完善三个维度协同推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创新治理模式和方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