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1日
山村记忆
雷润金
  山风轻抚的夜晚朦胧着睡意,月光凝望的老屋鼾声醉人。几声狗吠冲破了久违的羁绊,油灯火苗跳动着原始的梦想。母亲手中的线针梳理着泛黄发丝,穿梭在岁月祈盼的长河,拉长了操劳的影子。父亲枕边的旱烟袋散发着呛人的气味,缭绕着田间地头的思索,盘算着全家老小的吃穿。
  天刚麻麻亮,男人吆喝着牲畜,扛起沉重的犁耙,走向贫瘠的土地。袅袅炊烟缠绕着村妇的忙碌:烧火做饭、圈猪拴狗、收拾院落、整理家具、照料孩子,事无巨细,事事劳心,件件费神。安顿好家里,赶紧打点盛饭的瓦罐,皲裂的手抓住系罐的绳,肩扛锄头、镰刀迈步,在崎岖的山路疾驰,生怕耕耘的丈夫饿着。淹没在黄土尘烟中的丈夫,也不时望着远处蜿蜒的羊肠小道。粗犷的信天游,悠长着日子的心酸。两颗淳朴的心越走越近,齐心搭建共同的巢穴。妻子的针线穿过丈夫的心,缝合了一家人的幸福;丈夫的犁尖划过妻子的眼,翻滚着一家人的未来。这种自然与纯粹的爱,随着岁月的冲洗愈发深浓。简单拍落手上的尘、敲打身上的泥土,席地而坐,拿着用黄蒿秆折成的长短不齐、粗细不一的筷子,大口享用着地道美味——黄米饭熬酸菜。这是何等的口福?犁尖翻滚的丰年,油灯点亮的日子,看似清苦,却活得敞亮。
  大风从黄土高坡走过,扬起了满天黄尘。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山村,迎来了自己的新年。破衣烂衫、宽袍大袖、赤足奔走的孩子们,盼望已久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换上一两件所谓的新衣服,小心翼翼系好每一粒扣子,情不自禁拽拽衣襟,脸上爬满喜悦。享用数得见的几颗童年“奢侈品”——洋糖、鸡蛋,心仿佛要从嗓子眼跳出,一种无法言说的高兴。房屋院落悉数清扫,即便久违的角落,也有笤帚的光顾。稀疏的鞭炮声,炸响了年的红火;惟妙惟肖的窗花,贴出了年的祝福;写实的对联,抒发了年的愿景。揉了又揉的黄米馍劲道酥软,酿了又酿的黄米酒可口醇香。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马灯高悬,星星点点,祥和安宁。大年初一,可口的水饺、吉祥的硬币、喜庆的笑脸。走亲访友,跪拜长者,疼爱孩童,嘘寒问暖,祝福声声,情意浓浓。至真至纯的民风民俗,传递着无限美好。虽物质匮乏,但年味绵长。
  绿草常青满山春,穷日子从来没有根。只要心中有信念,双手就能托起新生活——这是山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虽身处黄土高原腹地,千沟万壑,土地贫瘠,靠原始农耕、靠天吃饭,一颗小小的鸡蛋都是家庭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但父老乡亲从未消沉、从未退缩,直面困难。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朴素号召下,他们信心百倍、团结一心、埋头苦干、力争上游。你看,长长送粪队伍里,男女老少挑的挑、抬的抬、拉的拉,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紧随耕耘的脚步。六月暑天,麦浪翻滚,人们头顶烈日、挥舞镰刀,大汗淋漓中捆绑着喜悦;大雁南飞时,背起沉甸甸的糜谷,风一般奔向打谷场,抡起欢快的连枷、扬起洒脱的木锨、拿起勤快的扫帚。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恰似狂舞腰鼓的汉子,激情四射;分工协作的忘我劳作,宛如一弯雨后彩虹,令人陶醉。尽管生活简单清贫,但那份责任感、那颗事业心、那种集体荣誉感,令人肃然起敬。难忘艰辛岁月,追寻奋斗足迹,感叹万众一心,愿那个年代的精气神青春永驻。
  时过境迁,如今的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山绿水、特色产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焕发勃勃生机……旧日岁月沉淀的坚韧,正伴着新生活慢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