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市举行送教下乡活动,我参与其中,积极听评课,与专家交流沟通,从中获益颇丰。尤其是教师课堂上的引导,前后知识的衔接连贯,引人入胜,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如何引导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谈谈看法:
通过情境引入新课。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课中,教师可先播放两段视频:用钢琴演奏《梁祝》和电锯锯木头。学生听完后,教师提出:听完后大家有什么感受?一名学生回答:听了梁祝这首优美的曲子,使人心情舒畅;电锯锯木头的声音,使人烦躁。教师接着演示:用橡胶锤敲打音叉和用两块瓷片相互摩擦,学生观察示波器上波形的变化。演示后,教师提问:二者有何不同?学生回答:音叉发声的波形是S形,瓷片摩擦发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杂乱无章的波形是由于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至此,引导学生说出了噪声的定义,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这样的引入教学效果显著。
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要点,是上好一节课的灵魂。例如《平面镜成像》一课中,演示:让一名学生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提问:你和像的大小有何关系?你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何关系?然后猜想:从镜中看到,物和像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让一名学生说出测量相关量的方法,但是怎样测量像的大小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此时学生有些为难,因为此像是虚像。这时,教师引导:既然是虚像,我们能否找一个替代物代替虚像?若可以,你找一个怎样的替代物?学生答:替代物和原来的物体大小相同。然后教师在学生中找一个学生作为替代物站在穿衣镜背面。人站在镜子前,能看见虚像,但看不见替代物,因为镜子遮挡。把镜子拿开,我们又只看见替代物,看不见虚像。进一步引导:怎样既能看见虚像,又能看见替代物呢?学生回答:放一块透明玻璃板。透过玻璃板,使替代物的学生前后左右移动,直至替代物与虚像重合为止。只要把替代物和原物比较即可。替代物的大小就是像的大小,替代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就是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此法不仅突出了重点,而且突破了难点。把问题简单化处理,使人印象深刻。
引导学生,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的道具入手。比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课中,教师提问:既然我们知道噪声的危害,那么我们怎样减弱噪声呢?教师拿出自己的手机播放一段音乐。接着又问:课堂上我们正在学习,播放的音乐就是噪声。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让音乐减小到最低?可以用教室内的道具,也可以用自己的道具。学生思考解答:一名学生走上讲台,直接将播放器关闭。第二名学生在讲台上用毛巾把手机包起来并用玻璃盆扣住。第三名学生做法和第二名学生相同并用双指捂住自己的双耳。最后教师归纳:从声源处减弱噪声、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从人耳处减弱噪声。这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手和脑动起来,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素养,它始终贯穿教育教学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