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9日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三重意蕴
郭雨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旨归,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改革为了人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和归宿是人民,改革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利益出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倾听人民的声音,人民关心什么,就是改革要抓住的突破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人民的需要构成更加丰富,对生活的期待与憧憬更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显著。人民不仅依赖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更对民主,法治,生态提出更高的要求,期盼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和更多样的文化活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医药卫生、基层治理等改革,解决人民急难盼愁的问题,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开展重点改革。在实践中,如国家医疗保障局从人民利益出发,围绕人民群众反映的堵点难点,健全和完善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建立谈判药品供应保障“双通道”管理机制,提高谈判药品的可及性。实现医保服务“网上办”“掌上办”,积极推广医保码(医保电子凭证)、电子处方、移动支付应用,让医保管理服务更便捷。
  改革依靠人民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动力。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从古代四大发明的伟大创造到近代顽强抵抗列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到改革开放以来认识和实践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与伟大探索。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取得几千万人全部脱贫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生产实践与生活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经验和增长智慧,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力量。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需要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参与,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人民不仅是被服务的对象,更是实践创造的主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及时汲取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鼓励人民群众发挥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都集合在改革当中去。
  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人民要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追求共同富裕,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迈上新台阶。201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收入为16510元,到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39218元,比2012年实际增长94.4%。同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分配制度体系,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和劳动者保障机制等改革措施。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使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改革要抓住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的安全感和获得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