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3日
记者探访幼儿园该不该提前教小学知识——
别让短跑焦虑毁了教育马拉松
记者 谷嫦瑜

     ● 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规则意识  
  关于幼儿园是否应该教授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这一争议背后涉及到教育理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家长期望等多方面的因素。为深入了解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公立、民营幼儿园,同时对家长和小学老师、教育专家进行了采访,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家长:忧心忡忡矛盾重重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认为早期对孩子进行小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让他们在未来的升学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种焦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导向。  
  “我姐姐家孩子在西安上私立幼儿园,双语教学,娃上了小学,轻松得很,成绩也好。”袁女士的孩子在延安城区的一所公立幼儿园上小班,但她对幼儿园的教学设置十分担忧。“老师说不会给娃上小学课程内容,只有阅读、绘画、认识数字之类简单的教学,我怕娃娃上了小学跟不上。”她表示准备自己给孩子教一些小学课程内容。  
  张先生是一位5岁孩子的父亲,“我也想让孩子好好玩,但是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像识字、英语、一些古诗之类的,早点学对孩子以后上小学有帮助。”  
  也有许多家长,认为应该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将小学阶段的学习压力提前至幼儿园,并非明智之选。  
  “我更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开心,是否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卢女士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手部肌肉都没有发育完全,不适合练习书写和长时间的静坐学习,也不符合幼儿好动的天性。  
  “我对孩子目前的学习情况很满意,幼儿园的做法我非常认同。”叶女士的双胞胎目前就读于市区一所民营幼儿园,该幼儿园没有具体教学课程,但是会通过做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同时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规矩守纪律。“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很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对以后的学习是非常好的。”叶女士说,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只是无目的的玩,其实也是一种浪费时间,幼儿园在玩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智慧的。  
  幼儿园:积极探索不断尝试
  王芳(化名)是市区一所公立幼儿园的园长,她表示,游戏教学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无目的单纯地“玩”。  
  “孩子们在游戏中能够更好地学习规则、锻炼社交能力,同时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王芳说,在数学教学中,他们的教师会设计数字拼图游戏,让孩子们在拼图的过程中认识数字的形状和大小关系,在搭积木的游戏中,孩子们会一起商量如何搭建一个城堡,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分工合作,以及在遇到问题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同时,幼儿园的老师们会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方法。对于比较活泼好动的孩子,会采用更具挑战性的游戏;而对于相对内向的孩子,则会提供更多鼓励和引导的游戏。王芳认为,如果过早地引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这种以游戏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就会被打破。幼儿园的孩子可能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和生理成熟度来应对小学式的学习压力,也很可能会导致孩子们对学习产生恐惧或厌倦情绪。  
  宋老师是叶女士孩子所在幼儿园的老师,她介绍,他们幼儿园从中班开始,会适当引入一些简单的小学预备知识的做法,但绝不是要求孩子长时间坐在书桌前学习拼音和算术。  
  在教学内容方面,他们不仅涵盖了基础的语言、数学、科学知识的启蒙,还注重艺术、健康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在语言教学中,老师们会通过讲故事、儿歌朗诵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  
  “我们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宋老师表示,这种适度的引入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过渡到小学阶段,而不是提前进行小学教育的“复制粘贴”。  
  采访中,市内多所幼儿园表示,幼儿园的教学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幼儿提供一个充满趣味、富有启发性的成长环境。幼儿园教师大多接受的是幼儿教育专业培训,他们擅长的是幼儿教育教学方法,过早进行小学化教学可能会超出他们的专业能力范围,也影响教学质量。同时,并不意味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完全脱节,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幼小衔接的活动,例如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规则意识等,但绝不是简单地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  
  教育学者:“学得多”不代表“准备得充分”
  延安育才红军小学一级教师、市级教学能手王华从教20余年,带过许多届学生。“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发展有着奠基性作用。”谈及不同类型的孩子升入小学后的表现,她认为,在学习态度方面,幼儿园阶段形成的“任务意识”,直接关联到小学的作业习惯。认知基础方面,幼儿园经常玩图形拼接的孩子,到三年级学习几何时表现出更强的空间想象力。社会适应方面,在游戏中学会轮流等待的孩子,入学后更容易遵守课堂规则。每年新生中最快交到朋友的,往往是幼儿园有丰富小组活动经验的孩子。  
  “从教中,我发现那些在小学持续发展的孩子,往往不是在幼儿园‘学得多’的,而是‘准备得最充分’的。与其着急灌输知识,不如夯实那些支撑终身学习的基础柱石。”王华建议,幼儿园阶段应重点培养孩子的核心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语言表达与倾听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基础学习素养、社会情绪能力等几个方面。这些能力具体体现在避免包办代替,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事;说完整句子、眼神交流、举手发言意识;用沙盘画线→描红→写名字的渐进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学习处理冲突:如“玩具被抢怎么办?”;培养“成长思维”:“我现在不会,但练习就会进步”等等。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相互呼应的过程,旨在帮助孩子顺利适应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转变。”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缑红梅一直研究关注学前教育,她认为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地成长,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  
  “我们要切实改变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小学化现象。”缑红梅说,强行练写字可能造成握笔姿势错误,强迫认字不如一起玩汉字积木。幼小衔接需围绕“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展开,而非提前教授拼音、算术等学科内容。要警惕“小学化”陷阱,多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幼儿创设多种活动区域,提供充足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和图书,确保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践操作等进行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究。  
  缑红梅表示,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不是冲刺跑,而是一场精心准备的马拉松,入学准备是全面准备,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是最好的入学准备,而不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再加上“入学准备”课程,更不需要在校外机构接受专门的训练。  
  站在幼儿园与小学的交界处,各方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提前学习知识,为小学做准备,有的家长则更注重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小学老师则希望幼儿园能为孩子做好学习准备。如何在这多方需求和理念之间找到平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也许最理想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既能尽情享受当下的阳光,又能积蓄足够的力量奔向远方。或许当我们少问问“孩子该学什么”,多想想“孩子该如何学习”时,幼儿园响起的欢快游戏声,将成为孩子未来最坚实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