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思政价值,其蕴含的文化特质,是滋养学生心灵的生动教材,也是高校培根铸魂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环境熏陶三个方面着手,探析淮河文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益价值。
一、淮河文化的内涵与育人价值
淮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印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挖掘其思政元素价值,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方式,还可以注入新鲜血液,给思政教育带来活力,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淮河文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困境
1.第一课堂价值引领相对薄弱。部分教师因资源有限,挖掘思政元素不够充分,把淮河文化融入教学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只注重课本知识,更多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未将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起来,生搬硬套,导致学生的可接受性差,方法还很不灵活。
2.第二课堂思政元素融入不足。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更多是聚焦活动的趣味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忽略了对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导致思政元素和第二课堂较为脱节。在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时,未能深入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背后的使命担当。
3.高校宣传渠道不足。高校对于淮河文化的宣传覆盖不足,有关淮河文化的专题报道和内容较少。大多数学生对于淮河流域文化的了解较为浅薄,并不了解淮河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价值。高校校园建筑、设施缺乏文化内涵,无法为学生提供认知体验与实践。同时,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三、淮河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第一课堂:构建“课堂+淮河文化”育人体系
立足淮河文化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构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实践体验”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路径,运用课程教学这一主渠道,寻找教材内容与淮河文化思政元素的契合点设计教学项目,使文化传承、立德树人相得益彰,在“大纲—设计—过程—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通过赛学活动、跨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的成效,形成课程一条线、思政多个面工作框架。
第二课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理论研学—实地调研—社会服务”三维实践体系,把淮河文化从书本带到现实的场域当中来。聚焦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开展“淮河文化基因解码”调研行动,走访双墩遗址、淮海战役纪念馆等重点文化场所开展田野调查。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优势,助力高校文化育人战略落实落细,以达到“学有所成、学有所悟、学有所用”的目标,达成“认知—内化—转化”的育人闭环。
环境熏陶:营造文化浸润环境
以淮河文化为核心,通过营造文化氛围、创新活动载体,构建立体式、沉浸式、常态化的文化浸润环境。在校园内营造出富有淮河文化特点的主题教育氛围,把淮河文化要素充分融入校园日常生产生活各方面,广大师生在耳濡目染中认同淮河文化的价值取向,达到潜移默化、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结合专业特点,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制作淮河文化情景剧,并借助校内校园广播、学校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各种媒体载体进行推广,同时,定期推送淮河文化相关内容,让淮河文化走进学校、融入学校生活。
淮河文化蕴含着大量的思政教育资源,有着巨大的潜力,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重要突破口。通过构建“课堂+淮河文化”育人体系、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营造文化浸润环境,能够有效将淮河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育人动能,推动思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