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2日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青州花毽的传承实践与发展路径
王汝斌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推进的现阶段,文化赋能已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一项关键举措。青州花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项目,承载着历经千年的文化基因及独特的运动价值,它在乡村的活态传承,不仅关系到传统技艺的持续延续,对于丰富乡村文化生态、推动乡村全面发展而言,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青州花毽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它是从古代青州地区的蹴鞠活动逐渐演变而成,历经两千多年的沉淀,融合了当地武术的精髓、民俗风情及舞蹈的韵律,形成了一套系统且完整的技艺体系。它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材精良、配料科学,踢弄技法多达108式,单人踢的时候可呈现出灵动的身姿,多人踢的时候则彰显出协作的智慧,其刚柔相济的动作当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曾经是乡村节庆中不可缺少的民俗符号。
  把青州花毽融入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中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从文化方面来看,它可唤起村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强化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使得这一古老技艺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桥梁。在健康层面,这项适合全民参与的运动可以提升乡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丰富农村地区的体育生活,为健康乡村的构建提供帮助。在社会层面,花毽活动可重新塑造乡村社群的交往方式,借助集体练习和表演竞技等形式增强邻里之间的凝聚力,为乡风文明建设增添动力。
  当下青州花毽在乡村的传承正遭遇诸多难题,城镇化进程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造成传承群体出现断层。在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技艺的兴趣逐渐降低,专业指导力量相对薄弱,多数乡村缺少稳定的教学传承机制,资金与场地存在限制,这也使得系统性推广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许多村落的花毽技艺仅依靠少数老人零星地延续着。
  要推动青州花毽在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构建多种路径,可以依托乡村的公共文化设施来搭建传承平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设立花毽传习点,配备基础器材,并定期开展教学活动,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结合起来,组织花毽表演、比赛等活动,让技艺回归生活场景,以此提高群众参与文化获得感。
  强化传承队伍建设是核心环节,可构建“非遗传承人+乡村能人”双轨培养模式,支持非遗传承人深入乡村收徒传艺,发掘培养本土爱好者使其成为基层推广骨干,给予相应的传承补贴和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制定分层教学内容,为老年人降低动作难度,为青少年增强技艺挑战性,让每个村民都能找到参与的切入点。
  创新推广模式可有效增强传承活力,引导村民组建花毽协会等自治组织,借助常态化练习和交流活动来形成自我发展机制,运用乡村广播、微信群等本土媒介普及花毽知识。并分享练习心得,同时将花毽元素融入乡村学校的课后服务之中,培养青少年对花毽的兴趣,从娃娃抓起以夯实传承基础。
  推动文化和产业相融合是长久有效的策略,对乡村无业和返乡创业者给予扶持,帮助其发展花毽制作产业,将手工花毽与文创衍生品借助电商平台来进行销售,实现文化价值朝着经济价值的转变。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融入花毽体验项目,使游客能参与制作、踢弄等活动中,凭借“非遗+旅游”拓展传承的途径,构建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文化滋养不可或缺,青州花毽的传承实践便是文化为乡村发展赋予能量的生动呈现。借助构建由政府支持、社群积极参与及产业支撑传承体系,来解决传承断层、活力欠缺等一系列难题,促使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乡村焕发新生机,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活力载体。
  (作者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