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2日
文化自信与地方文化传承
熊江艳
  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的根基关乎国运兴衰与文化安全,这一论断在武汉的文化复兴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当长江文明馆用全息技术重现三千年前盘龙城青铜祭祀场景,当汉绣传承人将《楚辞》意象凝于针尖走上巴黎高定时装周,当古琴台奏响的《高山流水》成为中法元首会晤的文化序章,武汉正以躬身实践印证“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科学判断。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里镌刻着筚路蓝缕的楚文化精神,更在新时代淬炼出英雄人民的抗疫精神丰碑——二者共同熔铸为支撑文化传承的深层自信力。本文旨在揭示文化自信如何激活地方文化的内生生命力。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种自信直接关系国家前途命运、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与担当,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文化自信之所以具有根本性作用,是因为它像空气般渗透在社会每个角落,无形中深刻影响有形的事物发展,持续推动社会进步,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
  二、文化自信对地方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
  (一)文化自信对地方文化价值的认同
  文化自信为地方文化认同注入深刻的精神根基,当人们真正建立起对本土文化的深切自信时,那些曾被视为地域符号的传统技艺、方言习俗或历史建筑,便超越了物理形态的局限而升华为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图腾。这种价值认同的深化过程首先表现为民众自发的情感联结,方言交流中流淌的文化血脉、传统节庆里延续的仪式记忆、手工艺制品凝结的族群智慧,都在日常生活中被重新唤醒并赋予新的意义。更深层次的认同则体现为理性认知的重构,人们开始理解楚文化“筚路蓝缕”精神对当代创业的价值,感悟水乡渔歌生态哲学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从而在文化自觉中形成守护与传承的共同意志。
  (二)文化自信对地方文化创新的推动
  文化自信让地方文化创新真正“活起来”。当人们真正理解自身文化的价值,就会大胆尝试新方法。工匠将传统图案重新设计并用在现代产品上,让老纹样有了新生命;戏曲团队把老唱腔和现代音乐结合,创造出年轻人喜欢的表演形式;技术专家用虚拟现实重现古街场景,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老手艺作坊转型成文化体验馆,传统美食通过科学改良焕发新生。这些创新不是简单复制老样子,而是把文化精髓提炼出来,用当代人接受的方式表达。创新者既尊重传统工艺的核心价值,又敢于突破固有形式,在保持文化本真的前提下探索新可能。(三)文化自信对地方文化传播的影响
  文化自信彻底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传播者不再单纯展示新奇风俗,而是注重传递文化内涵。手艺人通过体验课讲解工艺背后的生活智慧,博物馆策展时注重解读文物承载的思想价值。传播内容也不再局限地方特色,而是连接更大主题,比如传统节日活动展现民族精神,历史遗迹讲述文明交流故事。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更加多样,数字技术让传统艺术变成互动影像,社交媒体把老歌谣变成网络挑战,纪录片深入解读建筑哲学。这些新方法打破传播壁垒,让本地文化跨越地域限制,吸引外地游客专程来体验,国际友人也通过交流活动把文化元素带向世界。
  文化自信与地方文化传承的深度关联研究,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核心逻辑。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文化认同重构、创新转化与传播赋权三大作用机制,证实文化自信不仅是抵御文化同质化的精神屏障,更是激活地方文化生命力的核心动能。当群体建立起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自觉认知时,传统技艺、节俗礼仪等文化载体能够突破代际传播的困境,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适应现代审美的表达形态。  (作者系中共武汉市委党校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