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2日
舆情放大镜:聚焦突发事件中的公众情绪与舆论走向
范敏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突发事件犹如投入舆论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舆情这面“放大镜”,不仅能清晰映照出事件全貌,更能折射出公众情绪的细微变化与舆论的复杂走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和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因此,深入剖析突发事件中的公众情绪与舆论走向,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严重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极易引发公众的强烈关注和情绪波动。以自然灾害为例,地震、洪水等灾害发生后,一方面,公众会对受灾群众产生深切的同情与担忧,这种情感促使人们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参与志愿服务,形成强大的社会互助力量;另一方面,对灾害成因的好奇、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也会引发各种猜测和不安情绪。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如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公众面对未知的病毒,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对疫情信息的渴求达到顶峰,任何关于疫情的消息,无论真假,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
  公众情绪在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影响着舆论的走向,还与舆论形成相互作用。积极的公众情绪,如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信念,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强大的正能量舆论场。在疫情防控期间,无数医护人员逆行出征的感人事迹,激发了公众的敬佩与感激之情,相关报道和讨论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营造出全民抗疫的良好舆论氛围,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消极的公众情绪,如恐慌、愤怒、质疑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正确引导,就可能引发舆论的混乱和失序。一些不实信息、谣言往往会借助公众的负面情绪迅速扩散,误导公众认知,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例如,某些突发事件发生后,个别自媒体为了博取流量,故意夸大事实、歪曲真相,引发公众的愤怒和不满,导致舆论走向偏离事实轨道。
  舆论走向在突发事件中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在事件初期,由于信息有限,公众往往处于信息饥渴状态,此时各种小道消息、传闻容易抢占舆论阵地。随着官方信息的逐步发布,舆论开始向理性方向发展,但如果官方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全面、不透明,就可能引发公众的质疑和不满,导致舆论出现反转。例如,一些安全事故发生后,若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公布事故原因、处理进展等关键信息,公众就会对政府的应对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引发负面舆论。同时,不同利益群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诉求和关注点不同,也会导致舆论出现多元化趋势。以城市拆迁事件为例,拆迁户关注的是自身补偿安置问题,而周边居民可能更关心拆迁后的城市规划和环境改善,这种差异使舆论呈现多声部状态。
  面对突发事件中的公众情绪与舆论走向,政府、媒体和社会各方应形成合力,积极引导舆情走向。政府要强化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给公众,以权威信息挤压谣言和不实信息的生存空间;要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互动,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解答公众疑问,疏导公众情绪。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主阵地作用,秉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进行报道,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传播正能量,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突发事件。同时,媒体还应加强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众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社会组织和公众人物也应积极发挥作用,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观,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
  突发事件中的公众情绪与舆论走向如同复杂的拼图,每一片碎片都蕴含着重要的信息。只有准确把握公众情绪的脉搏,合理引导舆论走向,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效化解危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应充分利用舆情这面“放大镜”,深入观察、分析和应对,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本文为安徽省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安徽省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治理和语言应急服务研究”(2022CX53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