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不是将两种思想简单放在一张拼图里,而是一次思想的互鉴,一种文明的再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民族心灵的精神基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回应现实问题的思想高地。在时代大潮中推动二者融合,不是附加题,而是主线题。
一、融合发展的时代动因
在现代中国不断走向深层变革的进程中,思想体系的更新与价值认同的重建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答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绵延五千年的精神血脉,是民族心灵深处的依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提供了解读现实、组织社会的理论路径。两者的融合,并非文化修辞上的妥协,而是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思想重塑,是推动社会协调、文化自信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构件。
回望历史,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割裂中华文化根脉而发展的体系,正是它在同传统文化的深度互动中逐步生根发芽,才形成了今天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形态。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交错的文化格局,融合的提出并非附庸风雅,而是回应现实、稳定精神坐标的深层行动。
二、价值逻辑上的互通共鸣
两种思想传统之所以能融合,并非偶然相遇,而是价值逻辑的深处早已埋下共鸣的伏笔。一个从千年礼乐教化中走来,讲“仁爱中庸”、尚“和而不同”,重视人的内在修为与社会和谐秩序;一个植根于工业文明,强调“人民立场”、追求“解放平等”,以批判精神回应社会结构性矛盾。它们看似路径迥异,实则共同指向对良善秩序与理想社会的追问。不同的起点,殊途同归——这正是融合的理论张力所在。
历史不是被博物馆封存的语言,传统文化的思想种子依然在当下生长。它们曾在曲阜书院中吐露书香,在岳麓讲堂中回荡儒声,也曾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讲学山水间自由行走。如今,这些思想已不再是案头摆设,而是重新进入思政课堂、基层治理、青年精神世界,与时代坐标悄然对接。儒家的“仁政”滋养社会价值观,道家的“无为”启示绿色发展观,墨家的“兼爱”引入共同富裕的大道思维。而与此对应的,是马克思主义从不排斥文化土壤的厚度,而愿在本土逻辑中实现自我更新。从“格物致知”到“实践出真知”,从“修身齐家”到“改造社会”,两个方面的知行观不谋而合。融合不是替代,而是一次双向生长、一种语义上的重新共建。
三、推动融合落地的实践样态
融合若止步于纸面,将无以落地生根。它需要走入现实生活,化为制度安排、文化产品和日常语言。在校园课堂中,越来越多课程将传统典籍的智慧与现代思想政治理论同堂讲解,让青少年既了解“孟子论义”,也能理解“人民立场”;在村落社区,乡贤调解、宗族理事与村规民约被重新审视并制度化,使传统人情网络与现代治理体系相互嵌合;在文化传播中,传统节日的民俗元素与当代主流价值实现共鸣,使主流话语获得柔性的感染力。
融合不是“叠加”,更不是“替换”,而是一种文化结构的重构。在城市文明中植入田园伦理,在治理逻辑中融入礼乐秩序,在青年表达中延续古典风骨,传统文化才真正摆脱展柜与节庆的静态象征,成为日常生活中有温度、有力量的精神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发展,归根结底,是在一个深刻转型的时代里,重建价值共识、安顿民族精神的一次文化自觉。唯有如此,中国才能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之间,走出一条自成体系的发展之路。
文化的生命,不在静态传承,而在动态生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生成过程——既是思想层面的再造,也是现实秩序的再构。当“古”的智慧在“今”的话语中获得再生,当“本土”的情感在“现代”的逻辑中找到位置,这种融合就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成为面向未来的文明引擎。路在脚下,方向已明,精神的光芒将穿越时间继续生长。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