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五育融合”视域对高职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推动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素养的稳步提升。
一、以全面发展为指引,构建“五育融合”视域下体育素养系统评价内容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全面发展为指引,注重评价内容的构建,以全方位考量高职学生的成长进步。对此,应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贯穿高职学生体育教育日常管理与教学实践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从德育模块看,评价内容应以学生体育道德规范、团队协作、意志培养等为核心,评价高职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是否具备体育品德与精神的塑造,即责任感或安全意识等;从智育模块看,应以高职学生体育运动的原理、概念等方面的知识为基础,评价学生是否提高了对体育职业的认知;从体育模块看,评价内容应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衡量学生力量、耐力等基础体能与专项运动技能是否达标,评价其体育动作是否规范、是否具备抗压能力及挫折应对的能力;从美育模块看,评价内容应根据高职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同度,以及是否具备对体育赛事的鉴赏力等;从劳育模块看,评价内容主要从学生日常的体育锻炼时长、学校体育活动参与度,以及对校内体育设施的维护是否达到标准等展开。
二、以公平公正为标尺,构建“五育融合”视域下体育素养多元评价主体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重视评价主体的能动作用。高职院校应以公平公正为标尺,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即除教师外,还应提高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比重;同时,也应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纳入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主体中,实现多元主体对“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体育素养的系统化评价。在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方面,明晰教师负责整个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职责,主要包括“五育融合”视域下学生体育课堂表现、体育成绩、是否具备体育精神与品格等,注重对学生体育素养的专业引领与过程把控。关于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方面,高职院校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给予学生主动展示的权利;在学生自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根据自身的体育技能进步、意志表现、体育锻炼频率等方面进行自评;在学生互评环节,高职院校与教师应根据体育运动项目(团体训练或比赛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助力学生取长补短,不断增强自身体育素养。
三、以科学有效为准绳,构建“五育融合”视域下体育素养综合评价方法
为了不断提升“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体育素养,高职院校应通过定量与定性、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促进“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体育素养的不断提升。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对高职学生的体育素养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通过量化的方式将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融入自身体育学习中,重点针对学生体能测试成绩、体育锻炼,以及团体或个人比赛成绩得分情况等形成量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重视定性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体育品德、团队协作能力及审美能力等难以量化的内容,采用观摩评估、日常表现记录、问卷调查和考核测评等方法进行评价,通过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评价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日常体育课堂表现、小组活动等方式持续追踪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终结性评价重点在学期末或学年末,通过体能测试或技能测试等方法对学生“五育融合”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进行总结性评价。通过将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与发展规划提供有效支撑。
综上所述,构建“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本文通过“五育融合”视域系统评价内容、多元评价主体、综合评价方法,为“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2025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五育融合”下高职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