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3日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环保纪录片的生态伦理艺术表达
王惠雷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自然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化产物,而人类实践需遵循自然规律以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环保纪录片作为融合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媒介形态,其创作逻辑与价值导向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存在深刻共鸣。通过影像符号、叙事结构与情感传递的艺术表达,环保纪录片不仅呈现自然生态的壮美,更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为内核,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范式。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伦理内核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伦理内核以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为核心。马克思曾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强调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劳动实践正是连接二者的中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使得自然沦为资本增值的工具,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异化为“有用性”的掠夺与被掠夺,其终极目标则是通过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解。这一伦理内核为环保纪录片提供了重要理论锚点:一方面,自然并非独立于人类的客观存在,而是通过劳动实践被赋予社会属性,纪录片需展现自然作为“人化自然”的生成过程,如《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便通过牧民与黑颈鹤的共生故事,揭示自然在人类守护中的主体性价值。另一方面,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需要转化为对可持续发展的正面建构,纪录片可通过展示生态修复案例(如《青绿甘南》中甘南草原的重生),印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实现物质变换的可能性。
  二、环保纪录片的艺术表达与生态伦理建构
  环保纪录片通过影像符号的诗性重构与叙事结构的哲学思辨,将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语言。
  (一)影像符号的生态隐喻
  纪录片运用镜头语言构建自然与人类的辩证关系:宏观视角以史诗性地呈现自然的对象化存在,如《地球脉动》第三季通过无人机航拍展现极地冰川与雨林奇观,将自然塑造为“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的存在,其视觉冲击超越单纯自然崇拜,暗含马克思主义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微观叙事则以特写传递生命共同体意识,《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聚焦雪豹幼崽的萌态与牧民扎西的守护细节,将个体生命纳入生态系统维度,隐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伦理命题。
  (二)叙事结构的伦理思辨
  纪录片通过时空维度的辩证展开传递生态伦理:历史纵深的生态反思借助长镜头回溯自然演化,如《祁连山·我们的国家公园》以地质变迁镜头呈现冰川形成史,将人类活动置于自然演化宏观尺度下,批判“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现实维度的和解叙事则通过场景并置印证理论设想,《生态文明启示录》第三季聚焦镇海炼化“白鹭园”等案例,以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照,呼应马克思关于“社会化的人”合理调节物质变换的构想。
  (三)情感传递的价值共鸣
  纪录片通过情感动员激活观众的生态责任感:审美体验的伦理转化将科技与人文融合,《西野》以AI技术呈现雪豹灵动身姿,让观众在“有音乐感的耳朵”般的审美愉悦中接纳生态伦理。文化认同的生态赋形则结合传统与现代,《青绿甘南》将藏族“万物有灵”信仰与现代生态保护相联结,以“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重构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的本土化表达。
   三、艺术表达与理论内核的融合范式
  环保纪录片的创作需实现三个维度的统一: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为《蓝色星球》以超高清摄影记录海洋生物真实状态,辅以交响乐配乐与诗意解说,使自然规律呈现兼具科学性与感染力;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表现为《生态文明启示录》第三季通过“生态核电站”等案例,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转化为对可持续发展的正向建构,展现科技作为“延续野性之美的桥梁”;地方性与全球性的统一则在《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中显现,其既展现青藏高原生态,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解读黑颈鹤迁徙路线,将地方性经验升华为全球生态伦理的实践范本。
  环保纪录片的艺术表达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的影像化实践。通过镜头语言的哲学思辨与叙事结构的伦理建构,纪录片不仅记录自然生态的外在形态,更以艺术的方式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规律。这种表达范式既呼应马克思“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实践哲学,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感知的价值参照。在技术赋能与文化自觉的双重驱动下,环保纪录片正成为连接理论思辨与公众认知的桥梁,助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香港浸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