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据统计,从1997年到2019年,中宣部共公布6批473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中70%以上是各类纪念馆。全国和地方各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形成的红色场馆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将红色场馆资源融入教学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增进教学协同性与亲和力的有效路径。
一、载体融合,红色场馆资源融入跨学段教学活动
红色场馆是传播红色文化的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域。红色场馆向全社会开放,在场馆设计中注重普惠性和通俗性,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等素材综合运用投影、触摸屏、虚拟仿真等装备和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了红色场景立体化的人事物,这大大提升互动性和获得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运用红色场馆资源在跨学段的课程内容、课堂设计和教学实践,对红色场馆同一思政元素在不同学段的运用注意层次性和衔接性,重视不同学段学生的注意力及诸多动机如好奇、思考等多种因素。在运用红色场馆资源讲授思政课中发现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思政课教师探索跨学段学生的思政实践活动,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讲好新时代故事。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学史崇德”,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品格,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供精神动力。
二、资源共享,打造区域红色场馆教学资源数据库
相对于全国性的红色场馆,区域性红色场馆基于地域、风俗、历史等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各具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构成了我国宏大深厚的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地方红色场馆资源为本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讲故事”和“讲道理”找到较好的切入口和融入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依托区域红色场馆资源打造共享数据库,利用数智技术建立跨学段的案例故事、历史资料、练习题库等信息单元。为破除信息“孤岛”效应,由相关职能部门对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整合红色场馆资源在顶层设计中予以支持与资助,并组织大中小学跨学段的资深思政课教师和专家实施运行。在资源共享运用方面,探索以红色文化为专题的教学竞赛、教学案例遴选、课题研究、理论研究等形式,鼓励思政课教师提升运用本土红色场馆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红色场馆红色资源的社会利用率。
三、机制完善,以红色场馆资源建立教研联动体系
红色场馆是“大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联结点”。作为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红色场馆以其丰富生动的视听资源为思政课提供助力。以红色场馆为基点,跨学段思政课教师在讲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学理哲理上开展集体研学,通过现场教学展示互鉴,汲取学习共性化的经验做法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通过实施专题讲授、专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模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等多种组合教学方式,不断探索红色文化教学和研究性模式。在教研理论和实践中,鼓励跨学段思政课教师围绕红色场馆资源蕴含的红色文化深度挖掘和创新阐释,发现并推出一批优秀教师。同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要注重党、团、队建设与思政课教学业务相融合,以红色场馆资源创新党、团、队主题活动联动,思政课教师跨学段协作交流,不断拓展思政课一体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湖南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党史教育融入独立 学 院‘ 概 论’课教 学 研 究”(202401001910)、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微传播视角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研究”(24JD0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