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牛敏)13岁从延安走上革命道路,逝世26年后,再以另一种方式回到延安。近日,开国少将何友发的骨灰在亲属的护送下,从沈阳抵达延安,安葬于延安红军苑。
何友发1920年生于陕西泾阳,后跟随父母逃荒到陕北。1933年参加陕北红军,从此踏上革命道路。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逐步从一名普通的通信员成长为高级军事指挥员。
土地革命时期,何友发担任陕甘宁军区司令部特务员,在陕甘苏区三次反“围剿”斗争中表现英勇。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部开赴抗日前线,指挥了石咀子、高洪口、河口、南茹村战斗及定襄史家岗攻歼战,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历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通信队排长、特务营连长、第4团营长、五台支队长、第43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何友发率部参加了古北口保卫战、应县攻坚战、大同外围战,清风店战斗、西合营战斗、榛子镇昌黎战斗、新保安战斗,解放太原,进军宁夏。历任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10旅30团团长,第11旅31团团长,解放军第64军192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抗美援朝战争,何友发率志愿军192师入朝作战,与191师协同主攻,强渡临津江,血战八昼夜。在1951年的夏秋防御作战中,指挥192师在高旺山德寺里澄波里与美骑1师激战两天,歼敌1130余人。
1955年,何友发被授予大校军衔,同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先后担任64军副军长、吉林省军区司令员、中共吉林省委书记、沈阳军区顾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9年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79岁。
何友发的儿子何卫深情回忆说,尽管长期在东北工作,但父亲晚年心里最牵念的始终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出生地泾阳,一个是出发地延安,他早已把延安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根据父亲的遗愿,家人决定在他逝世26年后,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90周年的日子里,把他的骨灰送回延安,安葬于这片红色热土,让父亲回归“家园”。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诗人贺敬之的诗句,道出了无数革命儿女对延安的深切思念。何友发将军的归来,也为延安这座红色之城增添了新的精神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