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4日
牛家沟的教书岁月
许复强

  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白云下面纵横着千沟万壑,沟壑深处藏着个小山村,村名叫牛家沟。几十户人家聚居于此,村里一间土坯房便是小学校,校院外长着一棵老榆树。
  我插队的第二年,荣幸地当上了学校的教师。教书育人是高尚的职业,注重仪表的道理我懂。校长是个络腮胡子的社员,为人正直,嘱咐我:“对娃娃们要真心相待,但不必和颜悦色。”我走进教室,里面摆着四排简易桌凳,桌凳中间立着个火炉。泥制黑板上方贴着毛主席画像,画像两侧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语录;板擦是块破布,教鞭是根柳木杆。
  学生涵盖一至四年级,课本是正规出版的,可语文课没有田字格本,算数课没有横格本。我们从供销社买来一开的大白纸,裁成十六开或三十二开,用线缝成作业本。学生们用的铅笔不带橡皮头,笔头磨得像小扫把。
  学生们上课守纪律,端坐不动、认真听讲。每天上午四节课,第一节课给前排的一年级讲;第二节课时,一年级学生坐到后排四年级的位置,二年级学生再挪到前排……循环往复,天天如此。朗朗读书声一遍又一遍回荡在村子里,在牛窑铡草、到羊圈起粪的社员听到了,都为自家上学的娃感到高兴;这读书声时而伴着鸡鸣狗吠,传到远山上的羊群里,羊倌听了,心里也美滋滋的。上下课没有准确时间,全凭我的感觉,或是走出教室看天空中的太阳来判断。下课时,学生们欢蹦乱跳地跑出教室,在老榆树下嬉闹玩耍。
  这天,我正在黑板上写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锄禾日当午……”,突然有个男生大声说道:“许老师,你写在黑板上的字,我看不清楚了!”我回头一瞧,又有几个学生跟着说:“老师,我们也看不清楚啦!”我转身看向黑板,学生们说得没错——黑板上的粉笔字痕迹叠着痕迹,整个黑板都变成了浅白色。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学生们从我脸上似乎看出了尴尬,都笑嘻嘻地瞧着我:“老师,该换黑板了。”我问:“ 怎么换?”学生们纷纷答道:“我们会换!”“下午不上课,我拿锅底灰来。”“我拿鸡蛋清。”“我家有刷子。”
  下午,学生们早早来到老榆树下。一个胖墩墩的男生端着装有鸡蛋清的瓦盆跑来,梳着两个小辫的女生用旧报纸捧着锅底灰走来。男生们把锅底灰倒进瓦盆,有的从近处柴垛抽出几根柴棍,伸进瓦盆里搅和起来。几个女生在一旁拍着手,唱起了好听的歌:“北京有个金太阳,金太阳,照得大地亮堂堂,亮堂堂… … ”
  我也蹲下身,拿起柴棍和他们一起搅和,边搅边聊。“老师,你们北京有山吗?”一个四年级学生问。“有,都是石头山。”“有我们这里的山高吗?”“比这里的山高多了,山上还有很多树,不像这里的山,抬头难见几棵树。”一个二年级学生接着问:“老师,你们北京有平地吗?”“有啊。”“那有我们的麦场大吗?”我笑了:“别说麦场了,比整个下坪公社都大,在平地上走一天也到不了山底下。”“哎呀,那么大的平地啊!”我瞧着他稚嫩的眼神,能感觉到他听了我的话,对北京的山、北京的平地,心里满是美好的遐想。
  见瓦盆里的混合物变成了墨汁的样子,我端起瓦盆、拿起刷子准备去刷黑板,却被几个手脸蹭黑的男生抢了过去:“老师,老师,我们去刷!”几个男生轮流端着瓦盆,用刷子熟练地连刷几遍,把黑板刷得乌黑发亮,和当初一样崭新。大伙围在黑板前,欢笑着喊道:“我们有新黑板啦,我们有新黑板啦!”我看着学生们一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心里暖意融融。
  每天放学,我都会把家远的学生送过有溪水的沟底,再让他们各自回家。有一回,下过雨刚好到放学时间,溪水里的蝌蚪不见了,水面涨成了一米多宽的小河。男生们有的能跳过去,有的能跨过去,可一年级的几个女生站在岸边害怕,不敢过河。我便抱起她们,一个个送过了河。
  家长们都高看教师这个职业,跟我说话、聊天时总是客客气气的。有的家里老人过生日,或是远道来了亲戚,会蒸白馍、拌杂面,做些好饭,送一些给我品尝。
  春节过后,我从北京带回几斤大米。这天放学时,我对学生们说:“下午你们都拿碗筷来,我请你们吃大米饭。”教室后面连着一间小屋,是我烧水、睡觉、批改作业的地方。我在锅里舀进水、倒上米,烧起柴火焖了一锅大米饭。学生们都如约而来,我给他们一个个盛好大米饭,端到外屋的课桌上。他们谁都不说话,只听见碗筷碰撞的声音。我想,这碗里的大米饭虽然没有菜,可在他们心里,大概比那咸滋滋的洋芋擦擦好吃多了。
  这里说明一下:牛家沟的小学校已开办多年,因师资不足,没有开设五六年级的高小班。每年秋季开学,四年级的学生就要离开这所学校,出村走上几里路,到榆树峁村上高级小学。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在牛家沟生活和教学的经历始终难以忘怀,脑海中时常浮现出那些可爱的娃娃和村里的乡亲们。于是我约上好友王占华、马永明,一起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牛家沟。我的学生们都已成了为人父母的中年人,那间土坯房小学校不见了,院外的老榆树也没了。村里建起了多孔新石窑,分布在山坡上;家家都吃上了大米白面,安上了电视机;村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穿戴打扮和城里人一样靓丽时髦。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山坡上林木葱郁,整个村貌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变了。看到这一切,我不禁动容,感叹道:过去那种半饥半饱的苦日子,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