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0日
为矿山装上“数字大脑”
——黄陵一号矿点亮煤海智采新时代
  通讯员 倪小红
  采机矗立,铁臂起伏,煤流翻涌,乌金滚滚。迎着新时代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号角,陕煤黄陵矿业一号煤矿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为牵引,主动顺应并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运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矿山生产、管理、安全等全链条环节,为矿山安全高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持续提升着矿井高质量发展的“含新量、含智量、含绿量”。
   科技赋能,催生安全高效智慧蝶变
  走进一号煤矿宽敞明亮的地面调度中心,浓郁的“科技范儿”扑面而来。巨幅屏幕上,各矿井采、掘、机、运、通等生产环节的运行数据实时跳动,入井人数、带班领导、行走路线等信息一目了然。衣着整洁的采煤机司机端坐操作椅,专注地盯着屏幕上虚拟的井下生产三维画面,手指轻拨摇杆,地下百米深处,重达数百吨的“钢铁巨兽”随即精准响应,截割滚筒平稳转动,煤炭顺势而落。
  “从出大力、流大汗的支护工,到如今指尖轻点,变的不仅是工具,更是矿工的命运。”43岁的严后青在矿上工作了17年,亲历了从机械化采煤、记忆截割采煤到如今“5G+透明地质”智能化采煤的变革。“采量越来越大,劳动强度越来越低。坐在冬暖夏凉的集控室里,穿着西装把煤采,已从梦想照进现实。”严后青和许多新时代矿山人一样,既是这场科技革命颠覆传统生产方式的见证者,更是采煤工艺深刻变革的受益者。
  智能化变革不仅限于采煤环节。在井下634掘进工作面,第三代中厚煤层智能快掘设备在机械支护平台与巷道顶板无缝衔接的安全支护下,两组机械臂“马力全开”同时作业。掘进工作面综合单进水平从350米提高到500米,循环作业次数大幅减少,单日减少作业人员18人。
  近五年来,一号煤矿累计投入9.5亿元专项资金,聚焦矿井生产关键领域与安全重点环节,让先进智能化设备成为矿山生产的“主角”,以更大“含智量”推动着矿井从“人控”到“数控”的提质升级,从“少人”到“无人”的智慧蝶变。智能化的种子,正在煤海深处多点开花,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大数据平台,构筑矿山“智大脑”
  “这里是调度指挥中心的‘数字大脑’,海量数据、精妙算法、强大算力都依托于以智能矿井数据中心为主、AI+安全防控数据中心为辅的‘双内核’智能煤矿大数据服务中心。”提起自家的“门面”,调度指挥中心主任谭飞自豪不已。
  为持续释放“数智活力”,一号煤矿对“数字大脑”进行全方位升级,优化调整各子系统数据传输架构,打通生产、安全、设备管理等领域的数据链路,持续拓展数据应用场景。已完成智慧矿井监测监控、智能化采掘、生产辅助等23个业务系统的迁移上云,并对超融合云平台、GPU计算节点及数据备份一体机进行统一管理,使矿山“大脑”反应速度提升40%。
  为实现数据与智能决策无缝对接,一号煤矿利用超融合设备搭建私有云,并与华为云协同构建智能矿井混合云架构,具备每秒处理10万条非结构化数据与5万条结构化数据的存储能力。通过数据中台对数据湖进行统一管理,构建完善的数据资产管控体系与数据治理系统,形成数据应用场景的质量管理闭环,确保每条数据都能为生产决策提供可靠支撑。
  “数据中心及云计算平台打破了各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消除了异构化系统间的数据壁垒,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数据‘烟囱’问题。”信息部部长李权介绍,“现在业务系统稳定性提高60%,运维复杂度大幅下降,还为后续智慧矿井新业务上线预留了充足的云计算资源。”
  双向奔赴,共建数智人才新生态
  矿井走智能化发展道路,既需强有力的装备保障,也需高素质的人才支撑。深谙此道的一号煤矿党政,通过“引才扩流、育才提质、用才赋能”的三维发力模式,构建起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的良好生态,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活力。
  该矿从硬件升级入手,为职工搭建全方位成长成才“练兵场”。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创效工作室、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井下实训基地、智能矿井实训基地作用,运用5G+VR+AR技术的矿山培训系统及智慧数据平台,将传统“课堂讲授”搬到“云端”,让职工在虚拟场景中演练故障排查,使培训从“被动听”变为“主动练”,让课堂更有感染力、培训更有吸引力。
  “我们还运用‘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针对智能掘进效率提升、瓦斯精准抽采等技术难题,设立攻关项目,鼓励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一号煤矿人力资源部部长闫东介绍,“我们让更多35岁以下青年技术人员参与科研任务,给他们压担子、搭平台,培育一支懂管理、精技术、擅创新、勇担当、讲奉献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仅2025年,该矿通过“揭榜挂帅”完成85项技术攻关,培养青年技术骨干136名。
  为激发高技能人才内在动力,一号煤矿从“机制创新”入手,构建“横向贯通、纵向畅通”的职业发展体系。横向层面,打破“技术岗”与“管理岗”界限,允许技术骨干通过竞聘进入管理岗位,也支持管理人员到技术岗位发挥专长;纵向层面,健全技能等级晋升通道,实行“技能等级津贴制度”,让职工清晰看到“技能提升=待遇上涨+发展拓宽”的成长路径。
  “在矿上工作,只要肯钻研技术,不仅能涨工资,还能有更大发展空间。”刚晋升为陕煤集团首席技师的90后职工焦飞感慨道。“成长有空间、奋斗有回报”的机制,不仅让现有技能人才“安下心、扎下根”,更吸引了一批高校毕业生投身煤矿事业。如今,一号煤矿80后、90后职工占比已达65%,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创新,2025年以来提出智能化设备优化建议148条,完成五小创新成果240项,为矿井数智化转型注入新理念、新方法。
  改革之力澎湃不息,科技之光映照煤海。逐梦不息的一矿人正以奋斗姿态,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在智能化发展的赛道上稳步前行,用实干与创新孜孜不倦地书写着新时代煤矿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