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康儿扎小儿头皮针的绝技,关家庄医疗站没人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1975年深秋的一天,小儿秋季腹泻患者突然多了起来。我和站里的娃子大夫正值班,医疗站来了个不足一岁的小患者。孩子双眼紧闭,囟门和眼窝都陷了下去,脸色苍白,哭起来像小猫叫似的,微弱得很。抱着孩子来的年轻婆姨和奶奶急得直跺脚:“娃拉了三天,全是水,奶也不吃,眼看着就不行了!”她们抱着孩子走了十多里路,才赶到关家庄医疗站。
诊断很明确:患儿因秋季腹泻引发严重脱水酸中毒,必须立刻补液。配好静脉输液后,看着患儿额头上那若隐若现的细血管,我怎么也不敢下针。这孩子血管本就纤细,加上严重脱水,血管全瘪了,这样的穿刺,整个医疗站只有康儿能行。可那几天康儿也因天凉病情加重,被大家硬逼着休息呢。
正当我急得团团转,康儿已经在他妈搀扶下走了进来。康儿妈既心疼得要静养的儿子,又知道救死扶伤是他的本分,终究还是依着康儿的坚持,扶他来了。我心里一下子落了地——有康儿出手,准没问题!
此时的康儿一脸病容,脸肿着,呼吸也重。他右手里捏着的头皮针小得几乎看不见,因严重慢性心衰,他的手指已经成了杵状,指端像棒槌般膨大。只见他用左手指尖在患儿额头上轻轻探摸,周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那指尖仿佛带着透视仪,能穿透皮肤“看见”皮下的细血管;又像装了声呐仪,能捕捉到血液流动的微弱声响。他轻轻绷紧患儿头皮,右手微微后移,以15度角进针,平行着慢慢推进,然后示意我松开输液管的止水夹。
虽说没见回血,我还是照做了。液体一滴滴往下落,进针的地方没肿——穿刺一次成了!原来患儿脱水太严重,血容量不足,血管瘪着没弹性,所以才不见回血。
患儿得救了!康儿真神了!我们刚松口气,却见刚固定好头皮针的康儿还没直起身子,就突然瘫倒在一直守在旁边的娃子怀里。大家赶紧扶他在炕角靠好,拿来氧气袋给他吸氧,又静脉推了一支西地兰。
康儿总算缓了过来。他这是拼着命在救人啊!
这手绝活,是康儿勤学苦练来的。他天资聪颖,又心灵手巧,要不是被病拖着重,凭他的天赋,绝对能成一流的医生。体力跟不上,他就专攻打针、换药的技术,在兔子耳朵上练,在自己身上试,再加上扎实的解剖学知识,对小儿头皮血管的走向摸得门儿清。也正是这身硬功夫,让他在关键时刻一次次创造了奇迹。